□夢 芝
早在夏代時候,就已經有了元旦這個節日,由此可見元旦佳節在我們國家已經盛行了四千多年。而“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里:“顓帝以孟春三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 古時候,每逢元旦,宮廷里都會有規模宏大而又隆重的賀歲之禮,這其中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吟詩作對,慶賀佳節。
“眾老憂添歲,余衰喜入春。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七年元日對酒五首》之二,在辭舊迎新之際,別的老人都憂傷于時日不多,而他卻不懼衰老,開心地迎接新一年的到來,這份從容淡定的胸懷不禁讓人折服。
而孟浩然則寫了《回家元日》詩:“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猶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既表達了大唐盛世的老百姓迎春的的喜悅心情,也展示出他身為讀書人,心中卻惦記百姓疾苦的情懷。
在唐朝,元旦這一天還要飲用一種多味藥材炮制而成的“屠蘇”酒。據說飲用了這種酒,可以防病祛災,因此,到了元旦這一天,家家戶戶便要聚在一起飲此酒。在古人看來,新年的到來,意味著年輕人得了一歲,而年老者卻老了一歲,為了慶祝年少者長大,所以從年幼者開始飲用,按照年齡大小,最長者最后一個飲用。而這個飲酒言歡的場景便被詩人成文斡記載進了他的詩中:“戴星先捧祝堯觴,鏡里堪驚兩鬢霜。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先嘗。”
南宋詩人陸游在《已酉元旦》寫道:“夜雨解殘雪,朝陽開積陰,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一夜的細雨融化了殘雪,太陽放晴,將陰郁一掃而光,在這清新的日子里,把酒寫聯,辭舊迎新,讓人好不愜意。
“鄰墻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鄰居家正在慶賀新年,老人飲酒作詩,少兒齊聲歌唱,全家老少,其樂融融。明朝詩人陳獻章的這首《元旦試筆》有如一幅“樂歲圖”,將人們歡慶佳節的場景展露在世人面前。
在這些古詩記錄的場景碎片里,我們尋找古人們遺留下來的痕跡,去感受他們對元旦佳節的重視,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