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崇喜
在遠(yuǎn)離綠色而寒冷的冬季,書齋案頭擺上一、兩盆水仙,些許綠意,淡淡清香,就把春天留在了室內(nèi),曹雪芹的祖父深有體會地說:“夕窗明瑩不容塵,白石寒泉供此身。一派青陽消未得,夜香深護讀書人。”
水仙是石蒜科中的代表花卉。根似蒜頭而大,葉似蒜葉而厚。有人稱水仙為“雅蒜”。蒜本為家常之物,多了一個“雅”字便提升了品位。“借水開花自一奇,水沉為骨玉為肌。暗香已壓荼蘼倒,只此寒梅無好枝。”水仙花對生活的要求簡單樸素,適宜的陽光和溫度,一盆清貧的水,就滋養(yǎng)了它的一生。在古代的花歷著錄中,水仙被列為“殿歲花”之一,它“前接臘梅,后迎江梅”,與松、竹、梅等為伴,同為“歲寒友”。明人張丑按照官爵的等級,將水仙定為最高的品級——“一品九命”,與蘭花、牡丹、梅花等同列,可謂推崇備至。
寒冬臘月,人們喜歡從市上買回水仙,置于窗臺、幾案之上。清水一盆,白石數(shù)粒,簡單清楚,一塵不染。春節(jié)前后,水仙清姿綻露,那翠綠欲滴的葉片,亭亭玉立的花梗,襯著銀白色的花朵,時時散發(fā)出醉人的芳香,清奇俏雅,自有飄逸凌波之致。
這也應(yīng)了水仙的另一個名字:凌波仙子。“風(fēng)流誰是陳思客,想像當(dāng)年洛水人。”在古代詠水仙的詩中,常提到洛水和洛神。相傳,宓妃是伏羲氏之女,因不能與自己所愛的人結(jié)為百年之好而溺于洛水成仙。凌波就是浮動于水波之上,緩緩行走。真正使水仙與凌波仙子劃上等號的,恐怕還是黃庭堅的詩:“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奇愁絕。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坐時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
“隆冬凋百卉,江梅厲孤芳。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風(fēng)香。”歷史上喜歡水仙的為數(shù)不少。宋代著名詩人中,最早酷愛水仙的是黃庭堅。楊萬里后來曾戲稱黃庭堅為水仙的“本家”。清代著名戲劇家李漁嗜水仙如命。每到冬季,李漁都要令家人購回許多水仙花。有一年冬天,他窮得衣服都拿去典當(dāng)了。為了買水仙,李漁對家人說:“我寧愿少一年的壽數(shù),也不愿意一年看不到水仙。”最后,無奈的家人只得把耳環(huán)典當(dāng)后讓他買了水仙花。
“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李商隱把離去的情人比喻成水仙,也寫出水仙的神秘。在中國,水仙花有很多巧妙優(yōu)美的名字,如金盞銀臺、玉玲瓏、天蔥、儷蘭、女星、女史花、姚女花、雅客、雪中花等等,而且有不少美麗動人的傳說。比如,傳說水仙花是堯帝的女兒娥皇、女英的化身hellip;hellip;在希臘神話里,水仙花是美少年納西塞斯的化身。這天下第一美男子,愛上了湖水中自己的影子,日日為愛折磨,死后化成了水仙花。記得少年時讀希臘神話集,書中關(guān)于水仙花的故事曾讓我很困惑,世界上怎么會有如此自戀的人?但成年以后,看到了希臘神話關(guān)于水仙花的三種說法,我倒更相信一句詩:“他燃起愛情,又被愛情焚燒。”
這恰如我們望到春天的時候,那些在冬日里的冰冷和堅守,一起都要融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