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秀美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不知何時,月,就掛在中天,也不知何時在人們眼底心頭成了寄托萬千情感的美好意象。大詩人李白生前喜愛明月,給孩子起名叫明月奴,稱其妹妹為月圓。素娥,冰輪,桂魄,玉鏡hellip;hellip;文人墨客送給月亮許多優雅的別稱,嵌于詩詞歌賦,佳節佳景,月滿中庭,于是對月、觀月、玩月、吟月、賞月,月,因了詩而如畫,又因自身如畫而入詩。
不知不覺,月,也印上了人間無限的美麗與清愁。月影悄移,喜人圓花好;月華輕嘆時,又惹一地閑愁,十五過后,竟漸瘦如鉤。
且看那月圓之時,清輝如玉,家家蕭管,戶戶弦歌,有輕言笑語,亦見淚眼顰眉。
有人念。“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唐沈如筠的《閨怨》便表達了閨中少婦在月圓之夜對征人深深的思念,竟發奇想,愿身隨孤月,流照親人,免這思念之苦。此番情意,如月有知,當盡力相助。
有人盼。“竹里風生月上門,理秦箏,對云屏。”這位女子與情人約會在月圓之夜,可月都上了,人還未來,女子不由大發嬌嗔:“今夜約,太盡生。”直到三更,方覺得“歷歷花間,似有馬蹄聲”,趕緊“含笑整衣開繡戶,斜斂手,下階迎。”女子由盼到怨到喜的神態變化在月色流轉中明麗如畫,宛在眼前。
有人恨。敦煌曲子詞有一首《望江南》: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夜久更闌風漸緊,為奴吹散月邊云,照見負心人。不知那夜的明月可聽到她一片心聲,卻當能見到她臉上之淚,詞里雖罵得決絕,卻也見出女主人公對對方的未能忘情,那一份蘊含的癡情更令人回味。
有人悔。嫦娥老大應惆悵,倚泣蒼蒼桂一輪(羅隱《詠月》),嫦娥奔月,是中秋流傳最廣、深入人心的美麗故事,然而,在她飛向月宮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一生與孤寂冷清為伴。形單影只,永不能團圓者,也嫦娥一人矣,遙望人間,平凡人的快樂,是她曾經拋棄卻后悔莫及的,致使偌大月宮,空留下“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千古遺憾。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便寫到中秋佳節,寄居葫蘆廟內的窮秀才賈雨村被甄士隱請去飲酒賞月,見當頭一輪明月,飛彩凝輝,那雨村已有七、八分酒意,狂興不禁,乃對月寓懷,口占一絕云: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末二句將賈雨村向往出人頭地的自負自詡描摹得入木三分。甄士隱走失了的女兒英蓮做詩亦從詠月開始,“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這一句,也是對自己身世的叩問,記憶里難尋父母家鄉何處,焉得有團圓之日?第七十六回凹晶館經典的黛玉湘云中秋聯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一字一字,道出絳珠仙子凄苦的結局,于黛玉,一生期待的花好月圓如鏡中花、水中月般虛幻;于賈府,那個中秋,恐怕也是最后一次團圓夜宴了。
遙望明月,目不能移,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無不在月之清輝罩護之下。月如無恨月長圓,月是否深諳世人喜怒憂思,直透其心靈深處,因而便有了朔望之期,陰晴之變?月,是否因承載了太多的美麗與清愁,便圓時美好,虧時感傷?恰似人生之悲歡離合,聚散不定,殊不知月圓月缺中,早已流年暗換,倘世人如不對月嗟嘆,感懷悵恨,可換得夜夜長圓?也只是白白流失光陰而已,陽光也好,風雨也罷,總是途中好景,如月之盈虧各盡其美,如此,失意清愁何足道哉,微微一笑,任萬般變化,寵辱不驚,便是月圓花好,美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