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英
去年盛夏,一踏上延安的土地,立即就感受到那方土地的厚重質樸。
腳踏黃里泛白的土地,污濁之氣剎那間被蕩滌殆盡。我們徜徉在楊家嶺、棗園,仰視沉穩矗立的寶塔山,凝視五大書記雕塑,撫摸根須深深扎入黃土、枝干挺直堅硬的棗樹,參觀每個窯洞里簡單的設置,聽著商鋪里競相播放的革命歌曲,我們一行頃刻拘束起來,放縱、浮躁隨即被謹慎、嚴肅、畢恭畢敬所取代,仿佛稍有嬉笑就褻瀆了那方水土的神圣。
腳踏延安黃土地,我的思緒沿著延河的水靜靜流淌。
延安在歷史上并沒有過多的顯赫,只是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才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矚目的地方。這里是新中國的雛形,這里是新中國的搖籃,這里樹起了不朽的旗幟——延安精神。凝聚著抗大精神、整風精神、南泥灣精神、白求恩精神、張思德精神、愚公移山等精神的延安精神,詮釋它的每一個詞匯都鏗鏘有力,振聾發聵: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進入延安的起初,革命到了最艱難困苦的時候。從大生產到整風,從強黨到強軍,從抗日戰爭到謀求解放,先立穩腳跟,再發展壯大,先面對現實,再改變現實,既要爭取支持,又要獨立自主,一點點地積蓄力量,一步步地反敗為勝。我們的黨用了13年的時間,寫下了一部光輝的史書。
毛澤東舊居里的那盞油燈,讓我睹物思人,想到了那位蓄著長發、目光深邃、大氣如虹卻又心細如絲、樂觀沉默的大人物。周恩來舊居里綁著鐵絲的床,朱德故居里沉靜的紡車、領袖們勞動過的每一塊菜地,里面記載的每一個真實的故事都讓淚水潤濕雙眼。
延安時期,是黨與人民群眾關系最融洽的時期之一。干部與群眾一道勞動,同甘共苦。領導干部經常到老百姓家坐坐,普通百姓也常到首長辦公室說說,恰似魚水深情,可謂血肉相連。那是1943年的秋天,從重慶回來不久的周恩來和任弼時參加了紡紗競賽。別看他們一個右臂骨折,一個患高血壓,但他倆互相鼓勵、毫不示弱,右手緊緊地搖,左手均勻地拽,一 團團雪白的棉花像變戲法一樣,一會兒就變成了縷縷銀線。評選結果,雙雙皆獲得“紡線能手”稱號。
腳踏黃土地,仰望寶塔山,我想,延安精神真的應該代代相傳。這里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故事,永遠值得我們深思;我覺得,每一棵大樹要想枝繁葉茂,都要深深扎根于腳下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