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玲
初夏的午后,與一樹絢爛的石榴花相見。那一簇碧葉叢中,乍開的紅艷,明媚了整個時節。慵懶的心即刻被點燃,漫漶了無盡的喜悅,不覺間暖暖地多了一些遐思。
唐溫庭筠詞云:“海榴開似火,先解報春風。葉亂裁箋綠,花宜插鬢紅。”想必詞人一定也是愛煞了明艷的一抹榴花,幻想著一位婀娜女子,摘一朵爛漫的花兒插在云鬢間,該是把整個人映襯得更加嬌俏動人了吧。“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王安石這句詩,用夸張的多寡對比,活生生地再現了榴花之風貌。綠葉如千重幃帳,極密;紅花卻只有一點,極疏。萬綠叢中一點紅,更見紅之嬌艷;以一點紅來襯萬綠,更見綠之蒼翠。動人景致不須多,只一點一朵,契合了游賞者的心意,就足夠。榴花不擇地兒開,在山間在村落,到處可見她的綽約身姿。南宋戴復古《山村》中寫到:“山崦誰家綠樹中,短墻半露石榴紅。蕭然門巷無人到,三兩孫隨白發翁。”山林深處,綠樹掩映,榴花似火,寂靜門巷,皓首老翁,天真幼童。詩人把山村人家平淡寧靜的生活描摹得如此饒有風味,宛若進了世外仙源,真真羨煞后世人。
石榴花開火艷艷,不由想起留名后世的石榴裙。有說石榴裙是由石榴花制燃料染成,也有說是因為它上邊緊俏下擺乍開,狀如倒開的石榴花而得名。不論哪種說法,因了石榴裙,許多遠古女子才在彼時盛開出奔放的妖嬈情懷。
關于石榴裙,早在梁元帝《烏棲曲》中就有“芙蓉為帶石榴裙”一句。唐時,石榴裙是一種流行服飾,尤其中青年婦女特別喜歡穿。武后的“開箱驗取石榴裙”,盡顯癡情女兒之態,杜審言“紅粉春娥映楚云,桃花馬上石榴裙”、李白“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等等,皆是唐人時尚寫照。及至《紅樓夢》里“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那裙是受了委屈濕了魂魄的,更多一番楚楚。恍然間恰如走進線裝書里的插圖:香簾半掩,鬢云橫落,一條繡裙沒過纖足,欄外花朵如火如荼地開著。
上衫簡意明快,下裙濃艷紅似帷幕長及地面,充溢著女子的古典溫婉,貴氣而華美。除卻明艷紅裙外,自然也有別色衣裙,“寶鈿香峨翡翠裙”,寫的是綠裙,如荷葉般碧盈清秀;也有黃裙又叫郁金裙,它是郁金香草染成的;銀泥裙則呈現出肅穆莊嚴姿勢。《亂世佳人》中的郝思嘉曾用墨綠的天鵝絨窗簾改做收腰大蓬裙,與她的綠色貓眼呼應,讓人驚嘆為大美了去。
石榴花開照眼明,自然而熱烈;那榴花一樣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裙裾繚繞,使人眼迷心亂。對于這樣的美,且來一個意癡念呆,何妨不去深深迷醉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