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柔遠
老家有一口井,至今有三百多年了。
老井位于祖屋大院圍墻外的西側。井口約三尺,井深一丈五,井壁用鵝卵石壘成,極為堅固;井口的活動“井蓋”選用紅黑相間的青花石精雕細刻而成。它小環套大環,三環相疊,手工極為精致,里里外外亮如蛋殼,異常光滑,實屬少見:井盤的四周用石灰料三合土夯得嚴嚴實實。幾百年過去了,這口古樸典雅的老井幾乎沒有改變。
鄉親們愛護這口老井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從我記事的那天起,“井兜”都是保持得那么干凈衛生。井的旁邊常年都放著一支掃把,一個垃圾斗,誰的雜物落下,就由誰清掃。這條“人走場清”的定規,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一直沿襲下來。我還記得,有人來這里擔水、洗菜、洗番薯,卻不見有人在那里洗魚洗肉或洗衣衫洗被子,也許是為了防止腥臭或肥皂水滲透到井里而影響水質,現在回想起來,鄉親們在那個時候就有很強的環保意識。
家鄉的井水質樸無華,穩重深沉;它喜歡深居,一心奉獻,從不張揚自己;它喜歡靜靜等候,不像瀑布般大聲喧嘩,賣弄風騷;它不慕虛榮,不像溪水一路奔跑一路歌,在人面前隨意顯耀;它不像雨水,人們盼它的時侯,卻無影無蹤,不需要它的時侯,竟把你澆得全身濕透,甚至大雨接連下不停,造成山洪、泥石流;它專心致志、實實在在;它是“全天候”的朋友,你什么時候來,它就什么時候去,你要它去哪里,它就隨你去哪里,從不怠慢。
家鄉這口歷史厚重的老井無論春夏秋冬,酷暑嚴寒,井水任由鄉親們無休止地提取,從不枯竭,它像母親一樣用甘甜的乳汁,哺養著一代代勤勞樸實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