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凈
山里的田塊,分布在這山那坡,有的高入云端,有的低入谷底。農家人在田里干活久了,就需要一份點心,一份送到田頭的點心。那時候,鄉間的山路、田埂上,便會漸次出現一個個送點心的人,有的端著碗,有的提著籃,有人甚至用肩挑著,一頭是木桶裝的點心,一頭是竹籃裝的碗筷瓢勺。他們多是老人和小孩,因為不能幫忙干農活,便在家里張羅田頭點心,按時送過來給種田的家人加油。
附近有棵大樹,有間草棚,鄉親們就去那里吃點心,躲躲太陽,也順便歇歇腳。在田頭吃的點心,實惠、可口、方便就好。炒米粉、撈線面、插粉、湯面,算是高檔的了,逢上年節前后,有時能吃上煮粿條、煎紅團,更多的時候就是幾個地瓜、一碗稀粥。鄉親們邊吃著,邊說閑話,誰家的點心做得可口,有時也分享幾口,品評一番。插秧時節,鄉親們相互幫工,誰家今天插秧了,就得準備兩大桶好吃的田頭點心。插秧師傅們一邊吃點心,一邊還瞄著剛插過的秧苗,哪行偏了,哪段扭了,彼此指指點點,相互切磋技藝。熱心的主婦忙著給師傅們添加點心,招呼他們多吃些,吃飽些,還不時用眼睛往四周掃瞄,看看別人家的田地里有沒有干活的人,看到了,就邀請他們一起來吃,如果人家推辭,慷慨的主婦還會從桶中舀出一碗或幾碗,送到人家的田頭。一年難得一、兩回插秧,那一天的田頭點心都做得噴噴香,機會難得,怎能把人家錯過?鄉鄰間的情誼,也在一碗噴噴香的田頭點心里盛著。
山里頭農活多而重,給家人送田頭點心,送去的不只是食物,更是一份蘊含其中的體貼與關愛。尤其是那些經常在田里干活的女人,有時獨自在偏僻的地方糊田埂、耘草、犁田、耙田,吃田頭點心的那段短短的時光,也是在田園里感受家庭溫情的時光。如果她在耕田,細心的婆婆在給她送來點心的同時,還會帶來一捆剛割下的青草,那是耕牛的點心。接下來,人吃點心,牛也吃點心。草葉的清香,在耕牛磨動的牙齒間蕩出,飄入裝點心的碗里,農家人的田頭點心,似乎也因此變得更有滋味了。哺乳期婦女下田干活,送點心的婆婆還要把小孩背到田頭,接著,媳婦一邊張口吃婆婆用匙子送到嘴里的點心,一邊撩開衣角讓小孩吃她懷里的點心。那是一幅無比溫存的田園小景,從來沒有哪個畫家描繪過。而我們山里的孩子,幾乎都是吃這樣的“田頭點心”長大的,包括我自己。
生命的行程需要加油,不管是在田里山頭,還是在廠房街角,在舟車之旅中。加油,何必非要美酒盛宴,更多的時候,它只要一塊餅、一個地瓜,一碗加了幾根咸菜的白粥,甚至只是一個會意的眼神,一道淺淺的笑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