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懷中
故鄉仙游的一位摯友,端午節是生日,對這個節日,我總是十分關注。還有一個原因,每當它來臨,我總是情不自禁地回憶起小時候在家鄉過節日的情景。端午節吃粽子,看木蘭溪的劃龍舟,門上掛菖蒲、艾葉,過得有滋有味。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端午節的理解也越來越深。端午節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在中國人生活中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從前年起,為國家法定的假日。在這之前,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去年成功入選世遺名錄。
端午節的名稱,是我們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的一個節日,據統計有20多個別稱,如稱端陽節、龍舟節、女兒節、午日節、五月節、菖節、艾節、蒲節、端五、重五、天中節、浴蘭節、屈原日、詩人節、夏節、地臘節、燈節等。
端午節之所以有如此眾多的別稱,與節日起源不同有關。如紀念屈原說,它本來是夏季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后來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于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此說最為流行。吃粽子、賽龍舟都與紀念屈原有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又有紀念孝女曹娥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迎濤神”傳說春秋吳國伍子胥含冤而死,化為濤神,世人哀之而祭,故有端午。這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此外還有“龍的節日”說、“紀念女詩人秋瑾”說等等,不一而足。
這個節日的習俗,各地雖大體相同,但因地而異,豐富多彩。如北平端午節忌打井水,食鋪出售“五妻餅”。山東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需飲酒一杯。山西解州這天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陜西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浙江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于師長,稱之“衣絲”。江西建呂府端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福州端午舊俗,媳婦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許多地方的習俗,時過境遷,有所改變,它們已成為歷史的記載。
端午節不但是老百姓的節日,而且是帝王娛樂的節日。據載,唐、宋、元、明、清各代皇帝,均有臨水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于游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中記北宋皇帝于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這里有彩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乾隆、嘉慶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
民間的娛樂最流行的是龍舟比賽,此外,還有多種多樣的游戲。古代有一種叫“斗草”,起源與中醫藥學有關。白居易《戲兒戲》詩中寫道:“弄塵或斗草,盡日樂嬉嬉”。端午又有射箭之戲,史書上有許多記載。
歷代留下詠吟端午節的詩詞,可說是端午節文化的豐富底蘊。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hellip;hellip;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hellip;hellip;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hellip;hellip;”淋漓盡致地描繪出龍舟競賽的壯觀。梅堯臣《五月五日》詩云:“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南宋陸游《乙卯重五詩》詩云:“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鬢,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寫出節日的習俗后氣氛。蘇軾的《浣溪沙》:“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鬢。佳人相見一千年”。寫出婦女迎節日的盛裝。歐陽修《漁家傲》詞云:“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瞢松,等閑驚破紗窗夢”。筆下端午節的景物與過節的歡樂氣氛描繪得惟妙惟肖。最后引今人任春來的《端午快樂》一詩作結:“(端)來一盤大粽子,(午)陽高照普天慶。(快)請剝葦啖黃米,(樂)向此中尋真趣”。愿鄉親們端午愉快。
2010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