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風
“林斜”這個地方,在莆田大洋鄉崇興村的西北郊。晴日,站在“林斜頂”,可以看到福州大橋頭,看到閩江江水中的來往船只,是個極好的旅游景點。
這里的山高、草茂、方圓幾十里的大山,都是茫茫的草原,有“蒙古大草原”的美稱。在大草原的中間,有一戶當地“草民”居住著,公、子、孫三代,6個人,他們在這里靠草為生,辦起耕牛“寄養班”,每年有數十頭黃、水牛在農耕后,在這里過著吃飽、休閑的生活,每頭牛都給養得肥肥的壯壯的。牧人每年放牧時間累計約120天左右,可收入“寄養班”的耕牛寄養費,谷子1000多斤,牧人感到心滿意足,精心伺候耕牛,聲譽越來越好,寄養的耕牛每年遞增,從此,“林斜頂”成為聞名山里的牧牛“獨家村”。
那是好久以前的一個早晨,我肩挑30斤谷子,與村莊里的幾位壯漢,從老家鞏溪村出發,翻山越嶺約20多里,來到“林斜頂”牽牛回來要耕田冬種。當走至“下林斜”時,已夠累了。我問曾來過這里的阿元,“寄養戶”在哪里?他手指天空,說在你的頭上,我抬頭望之,面前是陡峭的山嶺,一條小小的石板路直插云端,云中有一座隱隱約約的房子,這或許就是“寄養戶”的住處。我不顧疲勞,勇攀高峰,約“爬”半個時辰,終于來到了“林斜頂”。
主人一看我們挑來谷子,笑臉相迎,忙請我們進屋。我放下谷子之后,舉目環顧,這是一座三間廂,土木結構的平屋,兩邊直拖著二間長長的“護厝”,土墻,茅草蓋頂,都是“牛舍”,看樣子還比較寬敞。主人阿昆正在忙著什么hellip;hellip;
爾后,我們跟著阿昆橫穿草原小道,來到牧場領回各自寄養的牛。說也怪,本來給我想的很復雜的問題,諸如怎樣找到牛,怎樣認識自己的牛,牛養得是肥是瘦等等,可在主人看來卻是那么簡單、明快,他用一顆什么“螺管”一吹,“嘟嘟”聲響了幾下,好像有長短音之分,果然不到幾分鐘,吃得飽飽的牛,便很有禮貌走到主人面前。我暗自佩服,真是神唉,這幾十頭牛像是訓練有素的士兵,主人就是這些牛的司令。主人請我們各自領牛,他說牛的脖子上牽掛著一塊刻著寄養戶姓名的竹牌。哦,原先怕把牛搞亂的念頭全拋到九霄云外了。
回來的路上,我們看到“林斜頂”的草原無邊無際,大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感覺,主人告訴說,這里的“草源”除冬天外,幾乎是常年青翠、嫩軟,很適合牛的口味,所以牛寄養在“林斜頂”,包它來時瘦,回去肥。他還說草原上的野狼是有的,他也見過幾次,但從未傷害過牛。老蛇等野獸是常見的,只要有所防備,不會被咬、被害,常見常防,也就自然了。
主人說生活在“林斜頂”草原上,什么都習慣了,什么都不怕,獨戶人家倒覺得自由自在。因為他和老伴住在這里數十年,除看牛外,還開了十多畝梯田,栽了地瓜,吃飽是不成問題的hellip;hellip;
不知不覺回到主人家門口,牛進牛棚等候,我們便趕快吃午飯。這天的午飯很獨特,主婦說“你們沒有事先通知,來不及準備,只好吃以地瓜米蒸熟的干飯,配家前自種的lsquo;番韭湯rsquo;(韭菜),還有山珍lsquo;姜片rsquo;”。此時的我饑腸轆轆,不管三七二十一,拼命吃個飽。我的同行阿星,他吃不習慣,只好粗粗吃了兩、三下,就放筷,牽牛走了,我們只好緊跟,扛著扁擔、麻袋,牽著各自的牛下山而去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