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 義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河流有兩條岸:此岸和彼岸。站在河的這一岸,望著河的對岸發呆。這一岸我們是清楚的,可另一岸卻很迷濛。對岸都有些什么?簡直就是一個謎。河流是一種阻隔。從此岸抵達彼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橋,一種是渡。
然而,作家羅薩卻找到了《河的第三條岸》。這位巴西著名的小說家常常運用富有詩意的想像,來回答人類命運和人生意義的普遍問題,超越時空的局限,進入我們的內心。
沉默寡言的父親訂購的是僅供一人使用,能在水上漂二、三十年的一只小船。這注定了其是孤獨的、長久的。大河一眼望不到邊。他就在河里漂來漂去,漫無目的。他離開了,卻沒有消失。他既不順留而下,也不逆流而上。他就留在附近,在家人的視線和想念之中!
他究竟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為什么從不跟人說話?但我卻不能不想他。吃到精美可口的食物會想他,睡在溫暖舒適的床上會想他。父親還在河上呢,戴著一頂舊帽,穿著單薄的衣衫。他孤零零地用瓢在舀小船里的積水,而生命就在廢棄和空寂中流逝。
他沒有再踏上河岸,一直在河水上漂浮。他既不在此岸,又不在彼岸,也不在水中——他就是第三條岸!盡管母親對父親曾滿腹牢騷:“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遠別回來。”可是,當父親真的不再回來,當發現兒子在偷偷地給父親捎帶食物,她總是把食物放在兒子輕易就能偷到的地方。這不曾流露的情感,父親也許并不知曉,但深沉的愛從來就是這樣悄然無聲。
一個親人,無論他(她)身上有什么缺點和毛病,甚至于是做錯了,發瘋了,離別了,你卻不能不牽掛,不能不想念。
父親呆在河的第三岸,就仿佛是在天堂——那是另一個未知的世界。生離死別,令人感傷。看到親人的苦痛,有人會喊出“讓我替你去死”。可是當生真的來到死的面前,又猶豫了,恐懼了。畢竟,死比生更無畏。
我想,直線的河流誰都知道有兩條岸。但河流并不都是直線的。三角形的湖泊有三條岸。那圓形的或者不規則的海洋呢?如果岸岸相連,無論多長遠,都不會孤單。當出現島嶼以及沒有島嶼卻漂流著永久的船只,應該就有很多條岸了。
而孤獨者在人海中,本身就是一座島嶼,是心海的第三條岸。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有了第三條岸,就不難理解第四條岸、第五條岸hellip;hellip;無論生活的洪流多么洶涌,也不管每條岸多么遙遠。我們抵達的方式只有兩種:一種是橋,一種是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