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慶
臺灣是我國最大的島嶼,它四周臨海,東濱太平洋。只是相對于阿里山、日月潭等這些臺灣風景名片,臺灣東海岸的旖旎風光還不為人所熟知。
沿著寶島東海岸數百公里的蜿蜒公路前行,左邊是高大的青山,右邊則是浩渺的太平洋。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處在這樣山水平衡的境地,似乎就會使人悟出儒家哲學之山水觀的智慧來hellip;hellip;
在我的腦子里,一直有著這樣的概念,那就是洋是遠離大陸的海,中間又有半島、島嶼或群島將海隔開,仿佛地球上的四大洋是那么的遙不可及。而此時,這四大洋中最大的海洋分明就展現在我的眼前。雖是坐在游覽車里,但近在咫尺的太平洋還是讓我有著悸動的感覺。因為我平時看到的都是海,可這是洋,是太平洋啊!向前或向后望去,那蔚藍的天空、碧綠的海水與近處的青山、遠處的黛色斷崖構成了一幀幀美麗絕倫的山水畫。極目眺望,海天相連,正如雨果所言的這世上除了天空與人的胸懷外就數這海洋最遼闊了。
收回視線,只見那壯觀的海水潮來潮往、由遠及近,呈現出深淺明顯的顏色來,最后又翻騰成白色的浪花,悠閑地拍打著岬角、礁石和沙灘。車行景移,但角度的轉換無損于太平洋周圍的美色,還是那么地令人心曠神怡。遼闊的洋面上還偶有船只出現,慢吞吞地行駛著,給人以悠然的感覺,此刻的洋面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是如此的“太平”。但遺憾的是不能下車,要是能夠漫步海灘一親芳澤,那該是多么地愜意??!好在我拍了多張其芳容,給人家看了,驚嘆不已:真的可以當電腦桌面壁紙了。
遙想當年,麥哲倫們算是被它的外表所折服,欣然地給予它這美稱。只是讓我不解的是,在比那些探索文明的先行者們還早的一百多年前,明代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下西洋時,也經過了這里,怎么就讓外國人給搶先命名呢?
其實對于太平洋的海底,我是頗感興趣的,無非是想解開它的神秘之感。車行臺東地段時,導游指著洋面一處朦朧的島嶼,曰:那是著名的綠島。據說在綠島的觀光項目中有潛海游玩,可以領略太平洋底下的美麗風光。當然能夠伴著綠島小夜曲那優美的旋律潛入海底,想想就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想到這里,我不禁驚嘆于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超凡的想像力。要知道,他是于1870年就在著名的《海底兩萬里》著作中,描繪了栩栩如生的海底世界,其中也包括了太平洋。
海洋是值得深入探索的,因為海洋正成為人類的第二生存空間。能夠更加認識并很好地利用它,從而更好地為人類造福,那必將是一件歡天喜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