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章漢
“天下名山僧占多?!边@樣說其實冤煞了僧人。清代住持鼓山涌泉寺的一位禪師曾為文辯解:“非僧占也!”繼而指出是“僧特為十方名賢、名寺守此名山耳?!贝嗽捗饔谧蕴?,哲理深含,不可以謙詞視之。
寺觀多建于山間,蓋因作為宗教空間,一需要靜僻,二需要近天。靜僻易于入定,近天便于超塵。天、地、人如何合一,精、氣、神怎樣互通,像永遠解不完的試題,最好在離天三尺三的地方,千年補一課。
這種超脫的潛意識和舉拔的崇高感,體現在寺觀軟環境上,就是“凈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之類睿語所氤氳的一種大自在;體現在寺觀硬件建設上,則是宗教教義與建筑語言進行特殊整合而生成的玄秘氛圍和宏規氣象。
為弘揚教義,式范善信,震懾異類,佛剎道院在建筑形制上,往往以體量的碩大與莊重,布局的對稱和規整,中軸線的層深和上揚,以及色彩的斑斕而沉著,來營造一種神秘、莊嚴、肅穆的“非人間”的宗教氣氛。如此,在現場的外觀上先就令人屏息斂氣,感覺自己的渺??;及至進入香煙繚繞的殿內空間,列位金身似乎在那兒等你多時,心理上油然產生一種莫名的歉疚感,容易派生出幾分皈依的沖動。
把你從已經進入的角色中搖醒過來的,可能是滲透在宗教空間里的園林景觀之美。那些在凡界園林中常見的樓館亭閣、綠地苗圃、假山貞石,不時于梵宇圣殿間隱約出現,那樣熟識、親切、溫馨,感覺里似乎是重返了人間,而會心一笑。再看楹聯牌匾、碑文題刻、摩崖榜書之類的,無論內容如何玄乎,仍然掩不住凡間的幾多文明情彩,和儒家特有的書卷氣。儒、道、釋三教共容,在閩都諸多宗教圣跡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來,形成一種相諧相長的文化景觀,正應證了左海偉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哲言。
福州山多,寺也多,而且都“旺”。這與時代春和景明有關,也與仙凡各界的“共建”有關,包括共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