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鳥
□宋武明
藍藍的天,白白的云,微微的風,陽光下姹紫嫣紅的花卉,嫩嫩綠綠的草木,云空中比翼雙飛的燕子,柳梢上婉轉啼鳴的黃鸝hellip;hellip;
一個多么和諧而美麗的自然景觀。人在自然山水中走,世俗的塵埃,會被淳樸、寧靜的大自然的山光水色蕩滌幾凈。“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葵燒筍餉春耕。”當一個人置身于這樣的一種景情中時,笙歌宴舞還會在心靈世界中留下多少美呢?
這個世界,并不因為摩天大樓、豪華裝飾才顯出了它的瑰麗和令人留戀。世界的美,更多的是春天的牡丹、夏天的荷花、秋天的黃菊、冬天的白梅、春歸的燕子、秋去的大雁hellip;hellip;世界如果失去了這些多彩多姿的生命,那么一切的一切又何美之有?
少年時代,曾在鄉村度過了一段終身難忘的時光。
春天到了,燕子從遙遠的南洋飛回來了,啄泥、銜枝,在莊稼院老屋的廳堂壁上,僅用小嘴巴便筑起了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窩。可是有一天,一個老農卻用一根竹竿把窩捅掉。燕子覓食回來,見千辛萬苦造出來的家園只剩下幾塊粘在壁上的殘渣時,僅在廳堂中盤旋幾圈后便飛走了,再也沒有回來。
燕子天生是少年兒童的朋友,是愛情和勤勞的象征,多少兒歌中都充滿了對燕子的贊美——“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我問燕子你為什么來,燕子說,這里的春天最美麗hellip;hellip;”望著燕子凄凄飛走的背影,我的心中不由升起了一種難言的愁緒。
人、花、木、鳥,平等存在,人類需要花木鳥的豐富和滋潤,花木鳥同樣也需要人類的梳理和關愛,這樣,這片天地才能顯出它的美麗、和諧。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春曉》流傳了一千多年,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之所以會千百年來代代流傳,膾炙人口,究其原因就在于其構出了一幅異常淡雅清麗、融和著濃濃的人與自然的和諧意境,讓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品味無窮。
啼鳥、落花,在周圍的環境中,已日漸生疏。房前屋后,若樹木都沒有的話,啼鳥何存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