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誼無價
□曾元滄
維吾爾族朋友在遙遠的電話那頭相告,備了一塊很不錯的玉,等我去新疆的時候當面送我。聲音清朗,宛如玉佩相觸生鳴。
我說:“玉,我所欲也,只是太貴重了,我豈敢過福?”“給你一個掛件玩玩算什么呢?看把你嚇得hellip;hellip;”于是,前年乘赴疆采風之便,我去拜訪了這位老朋友,并接受了他的饋贈。多時不見,朋友談興甚濃:“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中華民族廣為流傳的國箴。在我國古代,“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身份不同,佩玉的意味也就不一樣,或表地位尊貴,或顯品德高尚,或求吉祥如意。你該記得吧,名垂青史的和氏璧,秦昭王“愿以十五城”易之,玉的珍貴由此透見。而玉器作為收藏品,商代就有文字記載。至清朝世宗之后,應“乾隆盛世”之運而生的宮廷玉器,是中國玉器發展的標志性峰期。
他從柜子里取出玉掛件遞給我,接著說,玉器沉默不語,它從工具、兵器而圖騰、儀仗而綴冠、飾身,由千百年深處走來,色澤不減,追逐者愈眾。收藏玉器猶如將一個奧妙無窮的大千世界托于掌上,在盤玩細賞中體味祖國歷史文化的悠遠,進而認識、保護和宏揚中華民族的偉大文明hellip;hellip;
君言一席,勝讀十年,手中玉掛件的分量也似乎重了許多。其實,送我的這個玉掛件他已收藏多年,那時他還是個兵,在一個下雪天用積攢津貼從“八樓”旁的玉石攤上淘來的。我明白,以其相贈是他為了朋友而割愛。這玉掛件,體如凝脂,堅硬細密,溫潤而澤,雞油黃,按19世紀后半葉法國礦物學家德穆爾的分類,當屬于“軟玉”。朋友坦言,這玉的種質非常好,但因為形狀無奇,做工過簡,加上沒有承載什么背景來歷,所以只能為普通掛件,要不然,那就不是現在的身價。盡管如此,我仍愛不釋手。
回到上海,我每天將它佩于腰間,時而拿捏,時而摩挲,視其為“通靈寶玉”。因為有了這塊玉掛件,并得到啟蒙垂教,我也算擠進了當今正在民間悄然興起的玉器收藏熱的行列。不過,我只屬于一般玩玩,雖然也淘到了數件值得一藏的老玉,但畢竟囿于自己的鑒別能力,財力也有限,不敢、也不可能放手“吃進”。
聞得一種說法,“只進不出”的收藏家,才是真正的收藏家。由此想到《紅樓夢》里的石呆子,雖然窮得經常斷頓,卻寧愿餓死凍死,也不肯將家藏古扇賣出門去;臺灣著名武俠小說家臥龍生,曾不惜以10多萬美金買下南唐后主李煜使用過的兩件珍寶——一只玉碗和兩個青玉碟子,后來盡管生活拮據,仍舍不得折變轉讓。他們有無收藏家頭銜并不重要,這種執著,的確可以用來寫照古今我國不少堪稱真正收藏家的癡勁癡情。而我,自知永遠抵達不了那種境界。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玉,我所欲也,貪心不可滋生也。前不久,新疆朋友表示再送一件“子兒玉”寶貝給我,我微愣之后婉言謝絕了。然而,在那通話的瞬間,我仿佛看到了當年他在烏魯木齊“八樓”雪天淘玉的身影,且倏地高大起來。他說的“情誼無價”我一直記在心里,有此玉掛件在,這金玉之聲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