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
□鄧建庭
相親算不算是現代人的無奈,姑且不論,否則這個話題就太沉重了。相親的目的在于婚姻,既然是談婚論嫁,就該喜慶熱鬧輕松點。不例外地,相親也與時俱進。方式越來越多,什么網絡相親、電視相親、集體相親hellip;hellip;當然最多的還是熟人或是媒婆牽線,兩個人約個地方,見個面,感覺好的就互留聯系方式,然后再進一步發展,這就是所謂的相親。有的人相一個就能成,有的人要相好多個,甚至相到最后,麻木了,轉了一圈,不小心相到曾相過的,感到“很面熟”,但又想不起來,就有點夸張了。
相親是有淵源的,在中國更是有著悠久的傳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古時,女子還未過門,“待字閨中”,是不能輕易見外人的,尤其是異性,因此也就缺乏自由戀愛所需的最起碼的“天時、地利、人和”。“門當戶對”者,就可以迎娶入門。而入門后,女子就嚴格講禮教,遵守“三從四德”。傳統自有傳統的好處,什么時候都不能全盤否定。相親是在這個基礎上的改進,在提供認識平臺的同時,考慮了現實條件之外,強調的是接觸和了解,在乎的是性格上能否合得來。
就個人來說,不是特別推崇相親的。對于集體相親,雖說主辦方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總覺得像菜市場,在挑選貨品的同時,也扮演著貨品的角色。比較喜歡在不經意間遇到了某某人,不經意間就愛上了她,然后就水到渠成,愛到濃時就糊里糊涂地結了婚。但生活節奏加快,單位和家兩點一線間,如果沒有通過相親,“買的不懂賣的,賣的不知買的”,緣份很難找到!
一位朋友說,自由戀愛的人,首先看到的是對方的優點,一葉障目,婚后則會一點一點地發現對方的缺點,從而影響感情。對于相親的兩個人來說,首先會挑盡對方的缺點,覺得配得上了才結婚,婚后則會更多地挖掘對方的優點,感情則會越來越好。從理論上講,似乎不無道理。
自由戀愛難,還不如相親吧。遇著了,在一起了,也許就是緣份。至于能不能幸福,在于緣分,更在于珍惜,所謂“惜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