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端午節
□黃 葉
來了珠海,放不下心的還是老家那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另外,就是不時的戀舊,嘮過去的話題。昨晚躺在床上,忽然想起明天就是端午節,便開始抖落幾十年前的此時此刻hellip;hellip;
仙游的端午節中午每家每戶都要炒面,那時打面機少,我們全村三千多人口只有兩臺,因此每年此日的面條加工可是一件大事。我的同房族叔擁有一臺,放在我們共有的下廳,初四深夜十一、二點顧客就開始為明天能及時下鍋而排起長隊,加工場面熱鬧異常,叫嚷聲、軸承、滾筒傳動聲嘈雜成一片。這個時刻,我也不知是為節日的氣氛所激動,還是被高分貝的噪音所影響,總是跟著徹夜未眠。
那時,天未亮,我就要牽出為生產隊飼養的老黃牛到田埂地頭啃吃含有端午朝露的青草,這是專為牛設定的習俗——農村過端午節重要形式之一,可見農耕社會對牛的重視和依賴程度hellip;hellip;
如果節日湊巧逢周末,那無疑是我最開心的日子,首先是自告奮勇去野外拔艾草和采集番石榴葉、蕨草、蒲草、模香等五種植物組合而成的午時草。艾草是用來插在門上的,而五味草則是和著午時的古井水以及午餐要配炒面吃的雞蛋一起放在鍋里熬。水滾蛋熟后舀出來擦身洗澡,據說這樣今年就不會染上牛皮癬等皮膚病。
洗完澡更衣,端午節也是本年度新夏衣開穿的日子,當時布料限量供應,夏天不敢動用布票。所謂新衣只是無須布票就可買到的“蚊帳布”或自紡自織的苧麻布,當然以后者為佳,出汗不糊,爽身。
端午的雞蛋是每人一雙,全家老少都有一份,但午餐時,孩子往往分享了大人的份額,因為他們占用的兩個要裝進五色線結成的套子里再掛在胸前,作為相互攀比的裝飾品,那是不肯輕易剝下殼來解饞的。如今才明白,掛在脖子上的五色線結成的雞蛋套子,竟然是古時端午節為孩子“佩香囊”習俗的巧妙演化呢。
下午,撫著撐得滾圓滾圓的肚子,招呼一幫“哥們”,興高采烈地去看鄰村的龍舟賽會,我們村不臨大溪,沒法舉行這活動,不過一般都有親戚居住在木蘭溪旁,每逢“會船”年份,他們都會熱情邀請我們去“湊熱鬧”。
可是這一切對讀書的小朋友來說,只有恰逢星期日才能盡興呢。為這一日期上的事,少時不知多少回在日歷前發呆、沮喪hellip;hellip;
現在的小孩子就無此之虞了,清明、端午、中秋等都是法定假日,據說這是相對于西洋節有逐步取代傳統節日的趨勢,造成新生代對本土文化日漸疏離、愛國主義熱情恐受影響而法定的,而按權威說法,端午節則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投江的日子。
兒時的端午節好像就發生在昨天,經過的那些事如今回味起來仍覺得很有趣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