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蹤跡
□陳章漢
“釣”與“鉤”字形相近,細節卻不同。不同在于那個小鉤鉤。釣魚也用鉤,卻不叫鉤魚,只說釣魚,因為魚為了誘餌,會主動上鉤。
另一種“魚”,比如有些歷史陳跡,你只是垂釣,而不是主動去鉤,它就永遠沉在水底,像一只舊鞋。因此,讓陳跡重新浮出水面的差事,被稱做“鉤沉”。
敝帚尚且值得自珍,敝履也應該是。人們曾經多么地需要它,用它去探生路,踏荊棘,踩蛇蝎,甚至于引爆地雷,赴湯蹈火,在所不惜。換個角度說,它曾經留過你的神,動過你的心,暖過你的腳,護過你的踝,陪你天南地北,知你春夏秋冬。
當它完成歷史使命之后,你可以不用它,不可以忘記它;可以閑置它,不可以嫌棄它。能常常留心“鉤沉”的人,無論于事于人,也無論鉤多鉤少,都是有良心的人,可敬并且可交的人!
歷史蹤跡,都與人有關。是人創造了一時一事的奇跡;是人的活動,賦一地一物以非凡意義。然人的個體生命畢竟有限,人群的聚散也未必囿于同一時空。當人去樓空之后,斯人可能以另一種形式傳世,斯樓卻須假保護以頤養天年。春秋代序,人事更疊,一些舊蹤故跡的式微與淡出,是集體無意識的;誰都沒有責任,又誰都是在特別地記起之后,才知遺憾。
物是人非,是人心最可傷處。睹物思人,是傷心最可值處。人在垂淚時,情感世界至為圣潔;人在懺悔時,人性應力最為強大;人在懷舊時,生命意識尤為樸茂。因此,且留住有價值的可視、可及的陳跡遺蹤,那怕鴻爪雪泥、海天片羽,都有助于人們觸景生情,回走一段情感歷程,重溫一席古今對話。
人們從歷史中匆匆走來,又為續編歷史而匆匆趕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風習,使人們在不斷的創造和交遞中,不斷地丟三拉四。
就有一些充滿童心的麥地的守望者,像拾穗一般,撿取他們心目中的不可再生的遺珍。他們常常殿后,但不是黃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