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 拉(馬來西亞)
下車的時候,一陣微寒的海風拂拂地迎面吹來,收在皮包的薄軟圍巾便有了亮相的機會。明媚非常的陽光照在身上,寒風之中也有了溫馨的暖意。
澳門的早晨,像文章有一個好的開始。
無風無浪的港灣,遠遠有幾只鳥,想象它們是海鷗,正在快樂地飛翔。另一邊是守護著澳門內港入口,最古老的廟宇媽閣廟,在對面等待我們。沉靜的早晨,人不算多,但香煙已經開始裊繞。廟不大,山也不高。在四百年光陰漂染過的味道的空氣中,聽著澳門的朋友陳迎憲說著當年流傳下來的故事。
一艘漁船在海上航行,突然遇到狂風暴雨,危急關頭,一位少女出現,指示風暴停止。風雨果然即刻過去,大?;謴推届o,漁船平安抵達島上。上岸后,少女往媽閣山走去,船上的人只看見一輪光環,瞬息間,少女竟化為一縷青煙,隱沒不見。后來,當地人在她登岸的地方,建筑一座廟宇,供奉昔年澳門漁民信奉的海上守護神天后娘媽。
16世紀中葉,第一批葡萄牙人抵達澳門,上岸指著島上問,這里是什么地方?居民循著葡萄牙人的手指看去,看見媽閣廟,于是回答“媽閣”。
葡萄牙人便以其音譯為MACAU。這便是澳門的葡萄牙文名稱的由來。
小小的廟,外觀平凡普通,年代雖久遠,規模并不大,也毫不堂皇,然而保存得非常完整,是澳門的文化歷史源頭。
從媽閣廟后山走下來,靜謐的小巷里,一排空置的長椅子閑閑而刻意地帶有任務般擋在一列綠色的葡式建筑物門窗外,時光流逝的痕跡在綠色的古老墻上閃爍著淪桑的意味。近距離瞧望著綠墻上的牌子寫著老街的名字“萬里長城”,澳門是近代西洋建筑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在澳門開埠的第一條街道,取這路名,當時的居民是心思北京或者是遙想中國呢?
一路緩緩行去,路面由平緩到陡斜,建筑物以各種不同的風貌迎接好奇旅客的目光,走幾步路,便忍不住誘惑,停下來觀賞路上的花、樹和建筑。有幾株聚生的花兒從人家的屋子斜斜舒展出來,延伸到圍墻外,一叢叢狂野耀眼的絢麗在迎風搖曳,仿佛不甘寂寞在騷首弄姿地呼喚著路過的人,看我,看我。
從斜巷往右踅,一座設計宏偉,充滿歐洲風味的大樓迎面而來。那日正好是假期,空無一人的大樓,只有時間在寂寞的樓道里靜靜流淌。俗稱水師廠的港務局大樓,原是摩爾兵營,當時由印度過來澳門的警察在此駐扎為營地。
一群人嘆為觀止地欣賞著眼前古典而不過時的美,這是1874年,意大利人卡蘇杜設計出來的永恒優雅。佇在樓道的陽臺遠眺,回廊上圓形的石柱子遮去略為刺眼的陽光,在陰影里,搖曳著綻開的盆花和無聲卻茂盛的綠葉。澳門人喜歡到處種花植樹,蔥籠的樹木,繽紛的花朵,茂密的草叢,處處可見。更為動人的是,毫不排斥,卻積極地延續葡萄牙人在四百年前帶來的大廣場和小前地的傳統文化,以維護的心思來保留城市的歷史感,美化的不只是行旅過客眼中的風景,還風雅了當地居民的心靈。
沿著窄窄的斜巷,漫步到阿婆井前地,背著花樹,對著流水,我們在樹蔭下坐了下來。這是一個小小的,感覺貼心的花園,讓匆忙的行人,倦乏的游客,路上有一個休息的地方。
阿婆井是葡萄牙文,意思是山泉。原來這里以前是澳門主要的水源,靠近內港。葡萄牙人最早聚居的地點之一。相傳喝了阿婆井的水,永遠忘不了澳門,如果沒有機會在澳門成家,那么以后肯定還會再來。
真喜歡這些溫馨親切的美好傳說。從前的人,用這樣的傳言來表示他們的真心誠意,熱情地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并且殷殷期待下一回的相聚。
時光在流轉,水依樣在流。阿婆井的水類似我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路邊看見的嵌于墻垣之間的獅首嘴里流吐出來的,底下有一小池,池水看起來清沏澄明,可是已經不能喝。空氣中的微微水氣,為流汗的旅人添加一絲體貼的清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