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章漢
文明古國,詩禮傳家。見過書香門第的楹聯這么寫著:“家有詩書能益智,地多山水足延年”,門扇的對子則是:“耕云”、“讀雪”。朱子晦翁曾為某書院題聯曰:“泉清堪洗硯,山秀可藏書”。詩書與山水并重,益智與延年兼得,可謂物質、精神雙豐收也。
福州臥野環山,派江吻海,山水自是不缺。閩都人家重教興學,文風鼎盛,書香盈巷,科甲聯芳,曾有“路遇十客九青衿”的美談,詩書亦自不缺。
曾輔佐閩王王審知的鄉賢翁承贊說得斬釘截鐵:“人家不必論貧富,惟有讀書聲最佳。”他在退隱歸里后還以詩廣而告之:“過客不須頻問姓,讀書聲里是吾家。”這要比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之類的功利沖動,要純粹、無為而執著得多。
舊時閩都乃至福州十邑,都建有不少書院,并時見名士大儒出任山長。最著名且保存較好的,是清代福州四大書院。其中的鰲峰書院,連當朝皇帝都親筆為之題匾,曰“三山養秀”。書院為當地培養人才的社會功能,被大天子一言以蔽之了。
當然,讀書未必都得在書院,自學成才者自古有之。舊時不還有許多名人非正規的、甚至是“一過性”的讀書處嗎?這些讀書處所以有緣被重新提起,皆因為這里的讀書人日后成了大材。因此,一個地方常見“讀書處”,并且保護完好,說明這一帶學風頗勁,長輩們都想著法子,制造氣氛,樹立榜樣,課子勸學。
讀書也未必全得面對本本。社會大舞臺,舞臺小乾坤。看戲也可視作另一種方式的讀書——讀戲文,立體的,虛擬的,全聲息的,口傳身授的,有教無類的。對子里就寫著:“有聲畫譜描人物,無字文章寫古今”。群眾所以喜聞樂見,在于它寓教于樂,能增廣見識:“欲知世上觀臺上,不識今人看古人”。
看戲,大約也算是“于無字句處讀書”的一種。舊時福州城里大街小巷,鄉間村村社社,建有不少露天或不露天的戲臺,正是應了大眾求知、求善同時求樂的文化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