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桂巖
□黃 葉
一大早電話就響了。“肯定是雙桂巖阿德的”,沒錯。這段時間,阿德經(jīng)常找上門來“吃茶”,說是吃茶,其實都是為雙桂巖的事。阿德老家龍坂村的雙髻山又稱雙桂巖,是本縣頗有名氣的名勝古跡。近幾年,雙桂巖在阿德等幾位退休村干部主持下修復擴建并開通盤山水泥道路,已逐步形成登山健身佳處和旅游休閑勝地。
二十多年前,雙桂巖張公廟在廢墟上重建,規(guī)模不大,我應邀為之繪壁畫。那時阿德還在支部書記任上,廟在山巔,交通不便,平時上山的人也不多,因此阿德于我僅是“聞其名而不見其形”。當阿德得知我就是雙桂巖壁畫作者時,那個高興勁兒就甭提了。因為他主事雙桂巖后,曾不止一次聽到游人香客對壁畫的贊賞。
這天,風和日麗,我約了一兩朋友,借了部車,小車沿著剛鋪設不久的水泥道盤旋而上,一會兒,就到了停車坪。二十多年過去,青山依舊,而雙桂巖已今非昔比了。阿德等一干人,已在這里等候了。我們順著直插而上的水泥天梯說說笑笑,停停走走。兩邊齊整種植著的桂花散發(fā)出陣陣幽香,據(jù)說是月桂,能四季開花,不久的將來雙桂巖說不定會成為百桂巖呢。這段階梯的設計也十分合理,好像專為平素長期蝸在辦公室的一族量身定做的,要是驅車直抵廟門,豈不失了幾多心理的向往和攀登的樂趣?尤其是今日的我,多少還會找些“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的感覺哩。
我最在意的當數(shù)自己畫的壁畫,多年的自然風化,一些植物質顏料如藤黃,胭脂等已褪色,畫面已有些斑駁,但自己的風格依稀可辨,只是用筆太稚嫩、太拘謹了,落款的書法更顯生硬而造作。不過此時,我豈敢自我否定而掃他們的興?何況總歸是自己的作品呀。
雙桂巖的管理方式很特別,其每天都會向上山者免費提供午餐,一般是湯面或湯粉絲,雖為素食,但味道鮮美,因為是退休的專業(yè)廚師長居山上掌勺。山泉清洌,蔬筍自種自給,標準的綠色食品,讓吃慣了山珍海味的城里人嘖嘖稱贊,回味無窮。
此時,我真像一個“性情中人”,就這么一回舊地重游,竟獲得了難以抑制的創(chuàng)作沖動和靈感。回到家里,我自撰自書了“佛常住,仙常游,此景此情堪寄跡;谿有蘭,巖有桂,吾山吾水盡凝香”的隸書對聯(lián)。至此興猶未盡,吟成七律一首:“快意輕車勝昔年,青山如故事如煙。爐香裊裊鐘靈氣,游客依依醉洞天。藝道迂回供記憶,墨痕深淺寄因緣。人心向善神明顯,到此方知古亦然。”
這些年來,每一次有新的想法和建設,阿德必會找上門來,或讓我分享他的樂事,或要我繼續(xù)撰書聯(lián)句。我也盡量為其效力,并推薦了多位書法家共同參與,以促使雙桂巖這一農(nóng)民公園有更多的文化含量和更豐富的藝術色彩,阿德也因此成為我家的常客,雙桂巖也被我視為人生舞臺的一角而倍加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