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食品加工產業是我市傳統支柱產業,也是實現我市經濟提質增效的有力抓手。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食品加工產業發展,把食品加工產業作為“336”工程之一,緊緊抓住重大項目不放松,親力親為,高位推動,我市食品加工產業呈現出勢頭好、潛力大、發展快、后勁足的良好態勢,已成為全省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目前,我市食品加工產業發展與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千億食品加工產業的目標要求,與食品加工產業發展較快的地區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市政協七屆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民建莆田市委會作“依托臨港資源優勢 打造食品加工產業升級版”書面發言。
打造莆田食品加工產業升級版
圖為天喔自然大曬場 鄭育俊/攝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食品加工產業發展,把食品加工產業作為“336”工程之一,緊緊抓住重大項目不放松,親力親為,高位推動,我市食品加工產業呈現出勢頭好、潛力大、發展快、后勁足的良好態勢,打造千億食品加工產業的有利條件、內在潛力和外部動力進一步凸顯,產業基礎、市場網絡和品牌優勢進一步提升。
民建莆田市委會深入調研后認為,雖然我市食品加工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食品加工產業發展較快的地區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一是生產方式粗放,產業總量偏小。企業生產方式較為粗放,多數企業仍依賴于傳統技術,生產設備簡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不夠完善,科技研發能力不強,缺少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缺乏信息化、數控化、智能化等高端技術支撐,整個產業占地方生產總值的比重,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產業規模在全省排位也不高。二是知名品牌不多,精深加工企業較少。我市食品加工企業數量多,但多數規模小,知名品牌少,企業知名度較低,品牌效應不明顯。產品精深加工程度不高,豐富食材資源無法有效地轉化為工業產值。三是精準服務不夠,針對性不強。有關部門、地區對產業引導的研究、探索、創新不夠,重監管、輕幫扶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服務產業發展的“最后一公里”還不暢通。
當前,我市正處于發展的關鍵階段,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緊緊圍繞“對標看齊、合力奮進、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打造宜居港城建設美麗莆田”的戰略部署,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力爭至2020年食品加工業規模產值超千億元的目標任務,把食品加工產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托我市獨特的港口資源優勢,在著力提升存量、選優增量上下功夫,培育產業龍頭,推動產業鏈延伸,打造企業發展的“百年老店”,推動我市食品加工產業轉型升級跨越發展。
為此,市民建建議:
圍繞千億目標,制定產業發展路線圖。一要抓緊編制食品加工產業發展規劃。組織對全市食品加工產業進行一次全面普查,建立食品加工企業數據庫,全面掌握食品加工產業的現狀、規模、結構、效益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和監測預警。在此基礎上,科學編制《莆田市打造千億食品加工產業專項規劃》,明確目標任務、發展路徑、指導意見和保障措施,對重大食品加工產業項目,建議實行市領導一對一掛鉤聯系的精準幫扶制度,建立健全“市場主導、企業主體、政府主推、龍頭帶動、有序發展”的保障體系和政策高地。二要全力扶持現有企業做大做強。要切實把扶持食品加工骨干企業擺上重要位置,篩選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產業關不聯度高、發展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食品加工骨干企業,逐一梳理,逐一走訪,實行掛牌服務、重點扶持、滾動管理,從資金投入、信貸服務、稅收優惠、用地管理、電價優惠、人才引進、改善農產品流通環境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動企業優化結構,做大做強。要通過延伸產業鏈,發展上下游企業,形成上下延伸、左右配套、協調發展的產業鏈條,實現食品加工企業大型化、產業化、基地化,力爭用3—5年的時間打造一批產值上50億元、上100億元的食品加工產業航母,引領食品加工產業跨越發展。
發揮臨港資源優勢,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版。要發揮臨港資源優勢,進一步明確園區功能定位,整合產業資源,完善基礎設施,健全工作機制,強化服務保障,推進食品企業向食品產業園區和食品產業集中區集聚。以興化灣南岸食品工業園為載體,將遷建的雪津啤酒基地,打造成為亞洲最大、裝備制造最先進的現代化高端啤酒制造基地,以啤酒產業帶動發展麥芽生產及延伸產業鏈項目,推動國際飲料等其他消費品行業共同入園,打造以啤酒為特色的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文化節慶為一體的啤酒觀光園。以東吳食品工業園為依托,大力發展糧油物流貿易與糧油食品精深加工產業,助推投資100億元的和潤集團莆田糧油物流與糧油食品精深加工項目加快建設進度,盡早實現年貿易額超200億元和年加工產值超300億元的達產目標,促進有投資意向的中糧集團糧油儲備貿易及糧油精深加工、福清康宏有限公司濃縮蛋白等項目落地。以太湖、閩中食品工業園為平臺,重點發展飲料、休閑食品產業,開發生產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鼓勵發展食品包裝、印刷、物流運輸、貿易儲備及食品企業觀光旅游等產業,提高食品加工產業規?;?、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以南日島海洋牧場和后?,F代漁產業園為基地,充分發揮我市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的優勢,統籌發展海產品加工園區,鼓勵企業新增海產品精深加工生產線,積極申報牡蠣、紫菜、海帶等優勢水產品無公害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帶動海洋生物制藥和海洋食品的發展。
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培育產業核心競爭力。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培育一批綜合競爭力強的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推動我市食品加工產業跨越發展。一要培育壯大創新主體。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進一步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和各類創新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鼓勵構建以企業為主導、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參與的產學研合作開發機制,探索共同開發關鍵平臺技術、聯合研制新技術標準,聯合培養科技和管理人才等新模式。不斷培育壯大由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構成的企業創新群,積極梳理遴選一批小巨大企業及其領軍企業,從中培育一批專精特的行業龍頭企業。
二要建設研發機構和科技創新平臺。大力引導規模以上食品加工企業建設研發機構,優先支持具備條件的行業骨干企業、科技型企業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級、省級和市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加快行業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和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科技創新的配套設施建設,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奠定基礎。三要構筑創新人才高地。要構筑創新人才高地,一是創新人才集聚模式。采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方式,建立更加開放靈活的人才引進和使用機制,圍繞食品加工創新平臺建設、產業升級、重點建設和科技成果轉化集聚人才,促進人才、項目、資本有效對接。拓展項目帶動人才的思路,實施大項目人才的孵化、集聚、服務和輻射工作,著力引進、培養和造就食品加工科技領軍人才、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創新創業人才。二是立足本地食品加工創新人才的培育。加大人才培養的投入,重視食品加工人才的培養,發揮高校、職業院校和技工學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基礎性作用。健全人才服務管理體系,幫助人才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在本土形成重視人才、發掘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圍。四要落實惠企科技。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惠企科技政策,認定為國家級、省重點實驗室的分別獎勵50萬元和30萬元,認定為國家級、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分別獎勵20萬元和10萬元,認定、復審通過的高新技術企業一次性分別獎勵30萬元和20萬元,當年度認定、復審通過的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一次性分別獎勵50萬元和30萬元,認定為國家級創新型企業和試點企業的一次性分別獎勵50萬元和30萬元,對當年度認定為省級創新型企業和試點企業的一次性分別獎勵30萬元和20萬元。
挖掘傳統特色食品,打響“莆字”金招牌。一要積極引導莆仙特色品牌、特色食品作坊學習新觀念、新技術、新的管理模式,推進傳統特色食品與現代生產工藝相結合、與產業資本相融合,轉型升級,發展壯大。要推動傳統特色食品向休閑旅游食品、功能食品等產業鏈延伸,加大宣傳力度,提升產品知名度,讓莆田傳統特色食品成為莆田旅游休閑食品,成為來莆游客的必購品,走出一條小食品大品牌大產業的發展道路。提升特色農產品的“莆字”金招牌。以整合生態資源為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龍頭企業為載體,以區域特色農產品加工為重點,圍繞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要求,著力打造果蔬類、畜禽類、茶菌類、水產品類等本地“特色品牌”,如枇杷、桂圓、興化粉、南日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