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回應
培育特色產業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結合工作職能,大力實施強村富民,主要做法有納入總體規劃,引導促進發展;著力加強統籌,扎實推動發展;培育特色產業,推動差異發展;深入基層一線,幫助謀劃發展;積極對接項目,籌資支持發展。
納入總體規劃。在編制莆田市“十三五”規劃綱要時,已將實施強村富民行動列為一個章節來闡述,強調通過完善村莊規劃體系,突出圍繞主導產業開發等方式,促進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一是完善村鎮規劃體系,做實做細縣(區)域村鎮體系規劃,明確鎮村整體布局。二是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在沿海-平原地區村莊重點推動“一戶多宅”閑置土地整理;在山區村莊重點引導零散居民點向鎮區、新型農村社區搬遷集中;注重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配套,提升發展水平。三是培育鄉村特色產業,結合村情實際培育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等鄉村特色產業,實現“一村一品”、“一村一業”。
著力加強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出發點就是強村富民,堅持把當地資源優勢與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增強村莊經濟發展后勁。一是以強帶弱連片拓展。通過建立“以強帶弱,優勢互補、抱團發展”的工作機制,先后按照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優勢互補、產業相似等要求,在澗口村等試點村成立中心村黨委,實現片區內基礎設施共享、建設經驗共用、產業模式共建,實現以強帶弱、共建互促,探索了一條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強村富民的新路子,現已形成規模效益。二是提升幸福家園建設水準。把土地整理和村莊整治作為“幸福家園”試點建設的突破口,結合“空心村”、“危舊房”改造,圍繞體現田園風貌、體現新村風格、體現現代生活和方便農民生產的“三體現一方便”要求,開展拆舊建新、土地整理復墾,打造新村建設的升級版。三是穩步推進確權發證。堅持“一村一策”、“尊重歷史”的原則,穩步推進試點村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確權發證工作。全市共發證1109本。同時在試點村農房確權的前提下,穩妥有序開展農房抵押貸款工作,采取“抵押+擔保”的農房貸款模式,盤活農村固定資產,緩解農村及農民在生產發展中面臨的資金難題。
培育特色產業。一是培育龍頭企業發展。依托部分試點村特色產業明顯的優勢,圍繞“壯大規模、培育龍頭、打造名牌、發展集群”的思路,加大村莊內產業園區建設及龍頭企業扶持力度,積極探索農村就地城鎮化的新路,推動了一大批家庭作坊、散戶向產業集聚區集中,著力打造集研發生產貿易集聚、展銷購物休閑于一體的現代商業新村,不斷拉長特色主導產業鏈條,提升產業效益。二是培育鄉村旅游發展。在旅游、文化資源較豐富的試點村,積極探索村企合作模式,推進村落民居、鄉村道路、旅游配套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以美麗鄉村、民俗文化和休閑農業、景觀農業等為主的鄉村旅游業。三是促進產業專業化。指導縣區、試點鎮、試點村三級流轉服務中心建設,實現從信息收集、發布、交易、經營權變更登記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鼓勵和支持各試點村村級組織牽頭成立各種專業技術協會、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等經濟組織,采取抵押、互換、信托、入股等靈活多變的土地流轉方式,加快農村土地向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經營大戶、種養能手流轉。大力倡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推進本村特色產業向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深入基層一線。一是做好掛鉤幫扶牽頭工作。2013年至2015年三年來,市發改委共幫扶南日鎮小日村12個項目,總投資645萬元,籌集到幫扶資金507萬元,小日村村民的生產生活水平邁上一個新臺階。二是做好掛鉤幫扶配合工作。市發改委還掛鉤幫扶仙游縣游洋鎮沽山村、秀嶼區平海鎮平海村、秀嶼區埭頭鎮鵝頭村、秀嶼區埭頭鎮筶杯村,并受邀請掛鉤幫扶涵江區萩蘆鎮利東村、秀嶼區笏石鎮松林村、秀嶼區笏石鎮西田村、秀嶼區平海鎮北嶠村。2013-2015年共幫扶8個貧困村223萬元。
積極對接項目。做好項目策劃生成,多方爭取項目資金來支撐村莊發展。一是造福工程項目。十二五期間,市發改委共爭取造福工程省級預算內資金800萬元,共8個項目,總投資18942.4萬元。重點用于安置區的路面硬化、排水排污、護坡護堤、綠化、垃圾處理與基礎設施;通電、通電話、通寬帶、通電視訊號、飲用水等配套設施建設。二是以工代賑項目。2011年以來,市發改委共爭取到以工代賑省級財政配套資金補助586萬元,共67個項目。重點用于7個縣(區)67個村的農村道路建設、農村飲用水修復改造、村河道整治等基礎項目建設,改變村莊生態環境。三是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十二五期間,市發改委共爭取到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項目中央預算內資金補助3.9億元,共77個項目,總投資6.7億元,解決7個縣(區)120萬農村居民和25萬農村學校師生飲水問題,大大提升了農村安全飲水質量。
市發改委提出兩點建議:一是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各地因地、因業制宜探索多種融合發展方式;壯大多元經營主體,引導大中專畢業生、返鄉人員等領辦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支持龍頭企業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方式,帶動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與國家扶持政策掛鉤的激勵機制,承包經營者要采取“保底+分紅”等方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二是注重人口集聚與產業培育相結合。在造福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應始終將后續產業發展貫穿始終,做到安居與樂業并重。
保障運轉經費
在推進強村富民步伐中,市財政局保障村級組織正常運轉經費。
省財政對我市村級組織運轉保障經費標準和負擔金額:對2012年村級組織收入低于5萬元的村、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村和10萬元以上的村,分別按4萬元、2.6萬元和1萬元的標準并按“8642”分檔辦法進行補助,仙游縣享受80%的補助,市轄區(管委會)享受60%的補助,省級財政每年負擔經費4131萬元。
市財政對我市村級組織運轉保障經費標準和負擔金額:根據莆委〔2013〕25號)和市人民政府第25次常務會議紀要,從2013年7月1日起,村級干部報酬待遇原則上由固定補貼、人口補貼、年限補貼和績效補貼四個部分組成;固定補貼,村級主干每月不低于1000元,其他村級干部每月不低于600元;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人口在3000人以下的村每年補助不低于3萬元,人口在3001人-5000人的村每年補助不低于4萬元,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村每年補助不低于5萬元。按以上標準核定的所需經費,在省、市財政原有補助基礎上,不足部分按照市與縣(區、管委會)對半分擔,本次所需資金市財政每年負擔1428.50萬元。
根據莆委辦〔2014〕33號和中共莆田市第六屆委員會【2014】30號會議紀要,從2014年7月1日起,提高村級組織運轉保障經費標準,人口在3000人以下的村(社區),每年每個從3萬元提高到8萬元,人口在3001人-5000人的村(社區),每年每個從4萬元提高到9萬元,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村(社區),每年每個從5萬元提高到10萬元,以上提高標準新增部分所需經費按照市與區(管委會)2:8比例分擔,市與仙游縣3:7比例分擔。
按照以上村級組織運轉保障經費標準,本次提高標準所需資金市財政每年負擔1132萬元。以上兩次提高標準和原有負擔資金合計市財政每年負擔經費3089.50萬元,有效促進我市村級組織運轉資金保障工作。
市財政局建議,各縣區(管委會)應進一步加強完善村級組織運轉保障經費標準,對財力較好的村(居),財政應區別給予資金補助,達到以縣區級為單位的村(居)村干部報酬待遇標準一樣,以調動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時報記者 鄭育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