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工藝美術產業是“336”工程中3個千億支柱產業之一,在實現莆田跨越轉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任用。在市政協六屆五次會議上,葉志恭委員代表莆田工商聯總商會作“關于推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的發言,指出我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比如產業層次有待提升,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有待增多,新興文化產業發展有待加快,文化企業融資難有待破解,文化人才結構有待優化等,并就此提出意見建議。
葉志恭委員代表莆田市工商聯(總商會)發言
近年來,我市在發展文化產業中,有效保護和利用特色文化資源,培育龍頭企業,推進重大項目,推動產業集聚,取得明顯成效。
文化產業初具規模。在引導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方面,我市持續提升以古典工藝家具、油畫、珠寶首飾“三駕馬車”為主的傳統優勢文化產業,引導企業從粗放制造向精細制造轉變,引導企業學習借鑒臺灣觀光工廠等發展模式,提升產品附加值,實現產業嬗變升級。
文化精品不斷涌現。堅持以文化為靈魂,努力促進文化與科技、旅游、工農業、體育等融合發展,不斷催生新型文化業態。一是盤活歷史文化遺產。媽祖文化、南少林禪武文化、九仙祈夢文化等歷史文化遺產目前正成為我市的文化名片,修繕、充實并賦予時代精神,提高歷史文化的世界認可度。二是打造特色文化鄉村。結合城鄉一體化、美麗鄉村等重點項目,打造以文化旅游觀光、鄉村體驗、田園度假、農業科普教育相結合的新農村,形成以后黃、坪盤、馬院等美麗鄉村為樣板的特色文化鄉村。三是壯大莆田工藝美術。積極引導金融資本和其它產業資本與工藝美術文化產業融合,大力支持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建立工作室,依靠科技進步,利用資本力量,促進工藝美術企業上規模,帶動工藝美術行業和相關配套產業良性發展。四是搭建文化產品交易平臺。中國海峽工藝品博覽會已成功舉辦了十屆,2013年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仙游)中式家居文化高峰論壇暨紅木古典家具精品博覽會。借助這些會展平臺,體現展覽創意創新,凸顯文化產品交易特征,實現線上線下互動。
文化園區發展迅速。大力實施重點突破、項目帶動、園區集聚、品牌提升、人才支撐五大戰略,優化文化產業空間布局,文化產業集聚度逐年提高。積極探索“文化+科技+旅游”新模式,將現有的黃石工藝美術城、秀嶼上塘珠寶城、仙游古典工藝博覽城等園區裝上網絡科技發展的加速器,推動文化園區迅速發展。
葉志恭委員說,我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比如產業層次有待提升,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有待增多,新興文化產業發展有待加快,文化企業融資難有待破解,文化人才結構有待優化等。
特色文化資源產業化,既是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科學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文化資源得以有效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手段。我市有著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有效發掘和利用這些資源對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意義重大。為此,他建議:
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發展文化產業,既要發揮政府在政策、環境、服務等方面的指導和支持作用,更要發揮市場的作用,注重用市場的辦法來解決問題。要充分尊重產業發展規律和市場規律,根據市場需求,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研究和開發文化產品。例如仙游紅木古典家具,要轉變之前只針對高端市場的生產格局,要面向數量龐大的普通消費者,選用大眾化的新木種、研發接地氣的新款式,既生產普通消費者需求的大眾化產品,又保留原有的高端市場,形成兩條腿走路的平衡格局。
充分發揮龍頭的指引作用。龍頭帶動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效模式。要依托自身的文化資源優勢,推動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集聚,通過打造重點項目,培育龍頭企業,帶動文化產業發展。要在“引”、“育”、“帶”上下功夫,積極引進有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龍頭企業,通過政策扶持、資源整合等,進一步培育壯大,利用其龍頭優勢,延長產業鏈條,帶動相關企業發展。例如,借鑒印象大紅袍、印象劉三姐等現有的、知名度高的文化平臺,融合我市的媽祖文化,使我市的文化旅游能吸引客人、留下客人,從而拉動吃、住、買等方面的配套消費,帶動全市第三產業的發展。
充分發揮融合的集中作用。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就是與其他產業融合的過程。要將文化創意與不同產業、產業內不同產品及生產過程的不同環節進行無縫嫁接,在使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科學技術以及其他產業相融合,推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進一步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形成新的業態,從而不斷提升文化產品附加值,提高文化產業影響力。我市可以整合“中國木雕之城”、“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中國銀飾之鄉”(秀嶼)等專業榮譽稱號,重點發展以媽祖文化為核心的集研發設計、標準制定、品牌打造、推廣銷售、電商服務等為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鏈。
充分發揮商協會的引領作用。我市文化產業方面的協會比較完善,包括金銀珠寶首飾、雕刻藝術、中式紅木、傳統手工藝、紫砂等方面,都成立了行業協會或同業商會,在一定范圍內凝聚了行業的精英。行業協會商會不僅直接推動生產力發展,而且通過參與市場監管、市場誠信建設、知識產權保護、科技攻關、慈善公益等行為和手段,增強了實體經濟和中小企業的內生動力和發展質量,營造了誠信經營、團結協作、擔當社會責任的現代企業文化和道德風尚,間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
堅持文化開發和保護并重。堅持文化開發和保護并重,將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發展文化產業有機結合。既要通過市場的手段,把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推動地方經濟加快發展;又要借力文化產業發展,為特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有力支撐。有關部門只有做到兩者兼顧,才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效統一。 (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