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民辦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生力軍。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和教育工作會議均指出:要加強民辦學校內部制度建設,保護民辦教師合法權益,解決公私學校教師待遇差別。對如何解決公私學校教師待遇差別,市民盟立足莆田展開調研。在今年市政協六屆五次會議上,鄭金山委員代表民盟市委會作“維護民辦學校教師合法權益 促進民辦教育持續發展”的發言。
鄭金山:維護民辦學校教師合法權益
目前,莆田全市共有民辦教育學校和幼兒園211所,其中:普通完全中學 7所、獨立初中 2 所、12年一貫制學校1 所、九年一貫制學校 2 所、小學4所、職業中專2所、幼兒園193所(不含無證辦園);全市在校生 52.77萬人,2015年招生15.79萬人。統計的數字顯示,民辦初高中學在校生數占全市初高中在校學生數的23.45 %,民辦幼兒園(不含無證辦園)在園學生數占全市在園幼兒人數的34.73%,全市共有民辦教師4799人,占全市教師14.36%,不到1/5的教師,擔負起全市近1/3的初中、高中、幼兒教育的教學任務。
民辦教師工作量大。市民盟調研發現,聲譽好的學校生源多,班生額大,中小學在55人左右,多的達60人以上;幼兒園班生額也在35人以上。師生比或班師比達不到省規定編制標準;農村幼兒園或城區小規模幼兒園,1個教師包班或3個教師教2個班,而且2班只配1個保育員,老師還要兼保育員職責,換一句話來說,舉辦者以缺編、缺員超工作量獲得經濟利益最大化。
工資收入低。民辦教育的教師工資一般都由基本工資、工作量(課時、班主任等)、績效工資(學生成績、學生獲獎情況)、在本單位工齡補貼等方面組成,基本工資、工齡補貼不高,工作量和績效工資份量比較大,有的學校寒暑假只發基本工資和工齡補貼。
缺少安全感和社會認同感。大部分民辦學校現代化管理意識尚未形成,舉辦者個人意志較強,校董會作用形同虛設,教師對學校的未來信心不足,缺乏安全感。大部分學校民辦教師尤其是民辦幼兒教師沒獲取教育資格證書,沒參與教師職稱評定,社會對民辦學校教師認同感不高。民辦幼兒園舉辦者和從業者都不樂意參保,即使參保,也是企業職工保,退休后領取企業職工社保工資,與公辦教師退休工資相差較大。民辦幼兒園的教師待遇低,準入門檻低,流動性很大,工作年限短,不評職稱,也不按職稱定級放發工資,民辦教師成就感嚴重受挫,沒有安全保障、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教師擔心舉辦者一旦效益不好,終止辦學,他們何去何從,教師沒有安全感,教師價值取向眼前利益,沒有長遠目標,制約民辦教育向特色辦學發展。
為此,鄭金山說,破解困擾民辦教育辦學中最大的問題,關鍵在于切實保障民辦學校教師的合法權益,調動民辦教師愛崗敬業和工作激情,建造一支優質穩定的教師隊伍。為了確保民辦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建議地方政府要組織教育、人社、編制部門三方共同協商,建立民辦教師管理機制,實現民辦教師與公辦教師同等待遇。
構建公民辦教師可以雙向合理流動機制,保障民辦教師隊伍的質量。民辦學校聘用教師應納入全省教師招考中,教師和學校有雙向選擇權,選擇到民辦學校任教的新教師,人社、教育應保留其編制性質,工資待遇、社保經費由聘用機構交納,等同于停薪留職的作法,在同等條件下,允許調入公辦學校任教,回復其公資,打破公民辦教師不可兼容壁壘。其次,教育、人事行政部門在制定教師培訓計劃,應將民辦教師納入計劃安排,為這些學校的教師專業培訓提供方便,為民辦教師個人成長提供平臺,以促進民辦教師專業成長。三要規范民辦教育舉辦者辦學管理水平。組織民辦教師參與教師職稱評定,提高民辦教師自我認可及自我成長的成就感。
強化監督管理,保障民辦教師合法權利。各級地方政府參照公辦學校教師工作量核定工作量和教師工資收入水平,制定民辦教師最低工資標準。特別是政府購買學位的普惠性幼兒園,政府更應扶持,保證民辦教師合理收入,才能保證公平接受教育的權力。其次,教育行政部門要監督舉辦者,參照公辦學校辦學標準核定教師數和班生額,保證民辦教師工作量,對超工作量的教師根據學校收支情況給予一定量的超工作量補貼。三要強化管理,督促民辦學校(幼兒園)舉辦者要依法辦學,遵照《教師法》第七條第4點:“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的權利。和公辦學校教師一樣,享受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的權利。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主管部門應該督促民辦學校為教師交齊交足“五險一金”。
建立一視同仁獎勵表彰制度,營造民辦教師榮譽感和歸宿感。各級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在舉行教師技能的比賽評比時,對民辦學校教師應該一視同仁,賦予他們共同參加比賽評比的權利,引導民辦教師著力長遠發展,成為一名優秀的專業人才。同時,各級人民政府及教育、人事行政部門,在舉行教師方面的獎勵表彰時,對民辦學校教師應該一視同仁,賦予他們共同參加申報、評選的權利。
對于民辦教師而言,無需為了退休后的待遇、評職稱、醫療保險待遇、是否在編等問題,而放棄民辦學校,爭搶公辦學校有限的“鐵飯碗”。促使民辦學校不再只是為公辦學校教師人才的“培養基地”,而是可以留住優秀的教師,讓學校成為他們終生的歸宿。 (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