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政協聚焦》版)為此,林玉霖建議:一要支持養老機構創辦醫療機構。要支持養老機構按規定開設診所、康復護理院、中醫醫院和臨終關懷醫院等內設的醫療機構,作為入住老人治病、康復護理及臨終關懷場所,衛生、社保行政部門要為其醫保和農合保定點開通綠色通道,逐步實現養老院的老人“小病不出門、大病少轉院”。
二要鼓勵醫療機構開設養老病房。鼓勵二級甲以下公辦醫院和民辦醫院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創辦或轉型為老年人康復醫院、老年人護理院、臨終關懷院等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支持二級甲及以上綜合醫院增加老年病床數量,開設老年病專科門診,為患慢性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康復護理養老服務。鑒于醫療機構開設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會增加投資和降低經濟效益,民政部門要給予認定養老機構資格和享受相應的資金補助待遇。
三要提高養老機構的醫療能力。一是推進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之間通過雙向合作轉診機制,定點醫療機構為養老機構開通預約就診綠色通道,使養老機構能及時將需要住院治療的老人及時轉到定點醫療機構,實現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養老機構提供疾病康復期、穩定期的護理服務。二是衛生部門要根據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實際醫療能力,簡化審批程序核準相應等級的醫療執業許可證;對內設醫療機構條件不達標的養老機構,要鼓勵并指導其進行改造升級或通過簽約服務形式與附近的醫療機構合作,實現互利雙贏。
四要推進基層社區建立居家健康養老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與居家養老服務相結合,恰能為居家老人提供一個貼心、熟悉的居住環境,融醫療、養老于一體的便捷服務。為扎實推進基層健康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建議各級政府把“完善社區養老設施建設、提高服務水平”繼續列入民辦實事的項目,全面加強農村“老人幸福院”、“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點建設,確保其正常運行。一是發揮基層鄉、村二級衛生網的作用。二是發揮村(居)居委會基層政權的組織作用,支持老年群眾組織開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服務社會活動;積極引導和支持各村(居)老協會、家政和物業等企業和機構,參與社區居家健康養老服務;建立農村、社區居家健康養老服務平臺。
五要推動機構改革實現醫療養老資源共享。一是通過整合鄉鎮的醫療衛生和社會福利資源,將各鄉鎮敬老院全部劃歸鄉鎮衛生院統一管理運營,實行一個單位兩塊牌子,并將敬老院更名為“健康養老中心”,其經費來源和人員性質不變。二是加快推進醫生多點執業制度,盡快制定和完善醫生多點執業、上門執業、護士上門護理的政策,鼓勵和支持公立醫院的醫生到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中進行全職或兼職服務,讓生活不能自理的居家養老能夠得到上門醫療護理服務,同時要打破家庭病床的政策限制,以人為本,對接醫保。三是營造“積極老齡化”養老氛圍,開發低齡老年人的人力資源,探索建立“以老養老”、“工時儲蓄”制度。支持有條件的村(居)老協會創辦“老人幸福院”,組織聘用身體健康的低齡健康老年人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潔等助老服務。對被聘用的健康老年人采用計工計時形式予以登記保存,留給他(她)們自己以后享受助老服務時使用。四是要建立多渠道籌資的長效機制,將養老服務的財政性資金重點向農村傾斜,同時要整合多部門支持“三農”資金,統籌使用農村養老資金支持醫養結合型養老設施建設。
六要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康養產業 以健康、養老為主要內容的康養產業涉及重大民生、經濟轉型、擴大就業、社會和諧四大主題,更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經濟轉型時期,康養產業在滿足老齡化社會養老需求的同時,還可成為地方經濟轉型的突破口。建議作為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加以培育。要制定特殊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醫養護結合健康養老機構,特別要支持部分公立醫院改制為公私合營或“公建民營”的老年康復、護理型養老機構,并通過集團化方式做強做大康養產業品牌;要發揮莆田宜居的生態環境和中醫藥資源優勢吸引境內外資金,構建集養老、醫療康復、養生保健、休閑觀光等為一體的康養產業,為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促進莆田經濟轉型升級創造良好的條件。(時報記者 鄭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