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提高我市社會化養老服務水平”專題協商】報道之七
莆田:提升社會化養老服務水平
●各界聲音
林玉霖:推進醫養護一體化建設
人口老齡化、未富先老和醫療與養老脫節等,是當前備受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協商會上,市政協委員林玉霖代表課題調研組中“醫養結合”小組,就推進我市“醫養護一體化”健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作了發言。
“醫養護一體化”是一種為應對人口老齡化而集醫療、護理、養老、養生為一體,整合與其相關的產品和服務,促進“醫養結合”的創新型養老模式,它覆蓋了老年人生命周期的完整系統,與世界衛生組織近年提出的“健康老齡化”發展戰略相吻合,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有效方式。
林玉霖對我市人口老齡化特點進行了分析:一是人口老齡化發展迅速。二是老年人高齡化趨勢明顯。三是城鄉老齡化程度明顯倒置。四是家庭戶型趨向小型化。
林玉霖說,全市現有養老機構中,只有公辦的社會福利中心、軍休所和光榮院等7家設置了簡便的醫務室,具備對老年人進行簡單的康復護理能力。而大多數養老機構未設立醫療機構。所有養老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偏重于生活照料,醫療護理、慢性病康復和精神慰藉等健康服務能力相對有限。他認為,當前,我市醫養結合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健康養老規劃滯后。在體系規劃方面,由于市政府尚未根據老年人口動態變化規律,對全市養老服務體系,尤其是醫養結合機構的布局進行科學統一的規劃,導致各縣區公辦和民營養老機構分布不合理,城鄉養老資源配置比例嚴重失調。
二是機構養老功能錯位。我市現行的養老體系是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依據該功能定位,大部分生活能自理的低、中齡老年人應該選擇居家的社區養老為主,而養老機構接收的應該以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中、高齡老年人為主,醫養護結合機構則以接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為主。但目前養老機構接收的大多是生活能夠自理的健康老年人,而真正需要入住的半失能、失能老人反而住不進去。這種養老功能錯位,不僅造成各種養老資源浪費,而且還會出現健康老年人因嫌入住貴而不愿入住,造成入住率低下。
三是醫養資源無法融合。目前養老機構由民政部門管理,醫療機構由衛計部門管理,醫保機構由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管理。多部門分開管理體制使醫療和養老資源不能融合,造成醫院不能養老、養老機構沒有醫生的被動局面。這也是多數養老機構無法向健康養老升級,也無法接收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入住的主要原因。
四是公辦民辦待遇不同。當前養老政策是圍繞保障性社會養老制定的,主要解決社會上的五保戶、孤寡失能者、智障者等少數特殊老年人的養老問題,結果造成大眾對養老產業的認識存在誤區,將養老產業和養老福利事業混為一談。機構養老的現狀是公辦養老院住不進,民辦養老院住不起。因公辦養老機構的資金全部由政府投入,可以低價保本或由財政貼錢作為福利性質經營,不存在經營壓力,收費相對比較便宜。而民辦養老機構資金自籌,必須市場化運作,運行成本高,結果收費較高而利潤很薄,甚至虧本。
五是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目前,全市養老機構普遍存在護理人員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專業訓練不足及缺少護理老年人工作經驗等問題。其結果導致現有的養老服務水平不高、服務領域不寬,只能停留在對老年人的起居與照料層面,基本無法開展醫療護理和精神慰藉等專業的服務。
六是缺乏行業規范標準。由于政府未制定健康養老服務行業標準與技術規范,也未建立系統的評估監督體系,使養老監管處于無依據狀態,直接制約了健康養老服務業的健康發展。
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是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和應對人口老齡化、造福莆田40多萬老年人的重大民生工程。“醫養護一體化”的優勢在于能整合醫療和養老兩方面資源,很好地解決養老機構缺乏醫療支持、醫療機構不能養老問題,實現老年人、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多方共贏。我市要積極探索和建立 “醫養護一體化”健康養老服務體系,形成政府主導,市場、社會、家庭及個人參與的全民行動,切實解決好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未完待續) (時報記者 鄭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