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提高我市社會化養老服務水平”專題協商】報道之四
莆田:提升社會化養老服務水平
范少陽:完善居家養老服務配套
當前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老年人口不斷增長。市政協委員范少陽說,按正常的比例增長,到2020年,莆田60歲以上老年人口會超過50萬人,養老服務現狀和前景都不容樂觀。所以,政府應當未雨綢繆,整合有限資源,主導建立符合莆田傳統觀念、生活習慣的養老模式。建議大力推行居家養老模式,盡快完善服務配套設施,以提高我市社會化養老服務水平。
范少陽認為,在今后相當一段時間里,莆田人更適合居家養老模式。
首先,有幾千年傳統的家庭養老,是由家庭成員與老人共同生活,并給予老人安度晚年的幸福。而當今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有能力掙錢的人都往外走,并且極端追求個人利益使人更加自私冷漠,價值取向的變化促使親情淡化,客觀上導致家庭養老能力越來越脆弱,傳統家庭模式養老功能日益萎縮。在調研中發現,莆田沿海農村老人留守獨居的現象十分普遍。而在城市里高齡獨居的老人越來越多,原因是兒女們要顧著自己的第三代,四代同住根本就不可能。這種情況下,過去幾代同堂、兒孫繞膝的家庭養老生活,只能成為老年人憧憬和向往的目標。
其次,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大多數傾向于對老年人集中供養的方式,把老年人集中起來統一照料、共同生活,就是養老院的機構養老模式。機構養老雖然設施完備,生活方便周到,但由于老年人遠離自己生活幾十年的地方,平時又難與親人見面,許多老年人都會產生被家人冷落和拋棄的感覺,心里倍感孤獨和憂傷。加上養老院里的老年人年高體弱,目睹著自己身邊老年人一個接著一個地悄然離去,不可回避地給老年人造成心里恐懼和精神壓力,不利于老年人的心里慰藉和安度晚年。莆田有個傳統觀念,認為老年人死在家中才是善報,能死在廳堂上是一種待遇,連把老年人送到養老院也有不孝之嫌。這些因素是制約機構養老市場發展的根本原因,也是機構養老存在的缺陷。
第三,既然傳統家庭養老已無法滿足老年人養老愿望,老年人又不愿意離家進養老院,選擇“居家養老和社會服務”相結合的養老方式,讓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和住所養老并安度晚年,心理上莆田人會更加喜歡。“居家養老”是以家庭為養老載體,社區服務中心或農村幸福院為養老依托,上門服務與托老服務相結的養老方式。比傳統家庭養老有更專業化、多樣化的養老服務,老人生活質量更高;比“圈養式”的機構養老更方便于親情溝通,老人心里更加安慰,子女牽掛也可消解。可見,居家養老模式既可以彌補無法得到的傳統養老,克服機構養老的弊端,又可以滿足老年人傳統的“末日”愿望。這種養老模式,在二三十年內勢必成為多數莆田人選擇的養老模式。
范少陽對目前我市居家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一是促進城鄉均衡發展。2009年市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并將居家養老服務建設列入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和民生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截至目前,根據民政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市110個社區已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90所,覆蓋率達81.8%。而全市862個行政村已建成并運營的農村幸福院只有59個(被認定的116個),比例不足7%。莆田已經作為城鄉一體化改革的城市,對民生工程不能有城鄉差別化,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的扶持力度,縮小城鄉差距。
二是落實養老服務的責任主體。老年人養老權益保障除了《老年人權益保護法》之外,《憲法》規定老人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民法通則》、《婚姻法》規定老人受法律保護,子女對父母有贍養付諸的義務;《刑法》規定虐待家庭成員、拒絕贍養老人情節惡劣的,可以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可見老人養老權益受到法律強制性保護,而且贍養老人的直接責任主體是老人的子女,而不是由政府和社會背走養老的全部包袱。對出現拒不贍養老人的不孝子女,司法部門、婦聯、基層組織應當加大干預力度,以樹立“百善孝為先”的社會理念。
三是營造居家養老服務氛圍。居家養老其實就是老年人在家中購買或者接受養老服務進行養老的方式。由于宣傳深入不夠、覆蓋不足,宣傳效果不理想,大多數家庭和老年人對居家養老服務不了解,認為居家養老服務只是針對生活困難、“五保戶”老人。加上養老觀念沒有轉變,認為老人養老只需要解決溫飽問題,接受養老服務是一種不孝表現;有的老人心地善良,不愿意給子女增加負擔,還認為接受養老服務會丟兒女的臉面;有的子女不自覺履行贍養付諸義務,更不愿意為老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等等,造成老年人目前對居家養老服務的接受程度還相當低,需求意愿還不明顯。為此,政府在完善服務體系的同時應加大宣傳力度,改變養老觀念,引導居家養老服務需求。
四是需進一步完善配套措施。要根據《關于加強養老服務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結合我市的具體情況,制定莆田市養老服務的細化意見,規范居家養老服務行為的標準,提高管理水平和保證服務質量;政府對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的扶持應有傾斜政策,大力推進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以切實改變農村目前無場所、無設施、無人員、無服務的現狀,否則占總人口70%以上的農民居家養老服務將是一句空話;急需組建居家養老服務專業隊伍,充分發揮居家養老服務功能,擴大服務影響力,增加服務需求以達到良性循環;建章立制為居家養老服務提供立足點,在用地計劃上應優先保障養老服務設施需要,對新規劃的小區或城區建設必須同步配套養老服務設施。
五是促進醫養融合對接,提高居家養老老年人的醫療保障。
范少陽認為,居家養老模式大有可為。他說,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特別是高齡老人的出現,空巢、殘疾、失能、貧困老年人增多,急需建立符合莆田民俗的養老模式,為莆田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安開辟一片新天地。 (時報記者 鄭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