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加快我市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專題協商】報道之二
莆田:加快現代職業教育建設
自動化實訓區
機械拆裝實訓區
因行業發展需要設立的培訓點
汽車維修實訓
產教融合不緊密。職業學校發展缺乏規劃,有的職校專業設置小而全,專業老化,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有的職校專業交叉雷同,形不成特色專業和拳頭專業;有的職校課程內容偏重于理論知識傳授,職業教育的特點不夠鮮明。校企合作,關鍵在政策扶持和企業支持。由于學生實訓崗位的特殊要求,實訓的耗材增多,企業的成本增大,導致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存在著“校熱企冷”的現象。目前,校企合作形式多于實質,主要是以接受學生頂崗實習為主,多數是短期的、不規范的、低層次的,企業作為職業教育辦學主體之一的屬性無法體現。
扶持力度不夠大。職業教育既要課堂教育,又要實訓鍛煉,與普通教育相比,辦學成本更高。雖然市財政給湄職院撥款生均水平超過省、市要求的標準,但其專業學科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資金缺口較大。莆田華僑職業中專學校是一所具有50多年建校歷史的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近年發展勢頭良好,但與創建國家級中職示范校評估條件相比,校園建筑面積相差3.5萬平方米,設備總值也差500萬元。我市實訓基地數量不足,設備老化重復,利用率不高,缺乏大型公共實訓中心。還有部分縣區職校教育公用經費沒有到位,城市教育費附加沒有核撥。民辦職校師資流動大,生源難保障,發展缺后勁。
●對策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是促進現代職業教育服務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保就業、惠民生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制度性安排。當前,我市正在大力推進“336”工程,處于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跨越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已成為我市產業提質升級、增強發展后勁、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必然之舉。
加強統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完善協調機制。從我市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需要出發,切實加強對職業教育的領導。建議學習先進地區的做法,建立健全由市委、市政府領導牽頭的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領導協調機制;完善職業教育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教育、財政、人事、物價、土地、稅務、金融、審計、保險等相關部門和單位,協同支持職業教育事業,把我市的職業教育工作擺上議事日程,定期研究解決我市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新情況新問題。召開全市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制定出臺我市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實施意見。設立專家咨詢委員會,邀請行業、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領域專家,對我市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大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完善頂層設計。以編制“十三五”規劃為契機,統籌制定我市職業教育發展規劃。綜合考慮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升級、技能人才結構和市場需求導向,統籌規劃職業教育發展的地方資金籌措、師資隊伍建設、學校運行保障等工作,把職業教育發展規劃納入我市“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深化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堅持“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原則,嚴格落實就業準入法規和政策,清理影響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的不公平規定,提升一線勞動者的地位待遇。
完善扶持政策。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扶持職業院校發展的財政金融稅收政策和責任保險制度,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生均經費撥款制度,合理確定市、縣、區共同承擔生均經費比例,切實提高生均綜合撥款定額標準和職業教育專項經費。湄職院的生均撥款經費,到2017年度應達到國務院規定的1.2萬元的標準。新增公共財政專項教育經費主要用于職業教育,重點扶持社會急需專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雙師型”教師培訓和非營利性的民辦職校。建立“以獎代補”機制,鼓勵各縣區加大職業教育的財政投入,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完善技術技能人才激勵保障制度,通過財政適當獎補,引導企業加大對國家級、省級技能大師和企業首席技能工作室的資助。支持企業建立高技能人才職務津貼和特殊崗位津貼制度,支持能工巧匠和技術能人在一線崗位帶徒傳藝、建功立業。鼓勵職業院校組織帶領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大賽,獎勵獲獎學生和指導教師。認真研究、對接中央、省對職業教育的扶持優惠政策,爭取更多的上級資金補助。
加強融合,發揮校企主體作用
推進院校內涵發展。堅持政府統籌規劃,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堅持產教融合發展,不斷推動職業院校內涵發展。以湄職院新擴建項目為龍頭,優化我市職業院校發展布局,爭創國家級高職示范院校,提高我市高等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鼓勵引導中職學校創建國家級、省級示范校,通過整合提升、轉制重組和撤消合并等辦法,進一步優化我市的職業教育資源配置,促進中職教育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提高我市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瞄準莆田主導產業發展,主動對接“336”工程,優先立足本地,優化專業設置,辦好一批特色優勢專業,壓縮一批供過于求專業,淘汰一批老化落后專業,發展一批新興緊缺專業,打造一批優質品牌專業。建立專業設置、信息發布平臺和動態調研預警機制,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對接。構建靈活高效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機制,依托高水平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建立“雙師型”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探索職業教育“學歷教育+企業實訓”的師資培養辦法。落實職業院校用人自主權,鼓勵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規定聘請企業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專兼職教師,創建名師工作室,不斷優化職業院校師資結構。
推進實訓基地建設。按照校內保基本、校際搞協作、校外來補足的原則,多層次、多渠道、多方位組建實訓基地,整合資源,集中投入,逐步解決我市實訓設施不足、利用率不高等問題。根據不同層次學校、不同專業類型確定校內應具備的基本設備和儀器標準,促進校際共享實訓設備。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規劃、合作治理、合作培養機制,出臺激勵企業參與實訓基地建設的政策措施,推動學校把實訓基地建在企業、企業把人才培養和培訓基地建在學校,推進引校進廠、引廠進校、前企后校等校企一體化的合作形式。圍繞我市“十三五”產業規劃布局,由市政府規劃建設一個具有現代水平的、全市共享的公共實訓中心,提升我市職教水平,實現職業教育與“莆田質造”相適應。
推進職教集團建設。堅持市場導向、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的原則,組建由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集團,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有機融合。通過國有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牽頭、骨干職業院校牽頭、行業與職業院校聯合、職業院校資源共享等方式,多樣化發展職業教育集團,將學生培養、職工培訓、技能鑒定融為一體,統籌使用校舍、師資、經費、設備,提升教育資源效能,打造跨部門、跨領域、跨行業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