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民營醫療是國家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越來越重視并積極發展社會辦醫。2013年10月,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大力引進社會資本。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央再次明確指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鼓勵社會辦醫。今年市政協六屆四次會議上,市政協委員、莆田市第一醫院副院長陳仙黔作了《讓莆陽大眾分享更多更好的醫改紅利》書面發言。她以自己在臨床一線工作近30年、參加醫院管理11年經歷的醫務工作者的感受,暢談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如何互補雙贏協調發展的看法。
讓百姓分享多樣的醫療服務
據不完全統計,莆田籍民營企業家在全國投資興辦民營醫院近萬家,占全國民營醫院總數的80%左右。近幾年,莆田的民營醫院也得到了大力發展,許多莆籍民營醫療回莆辦醫,積極為莆陽大眾創造優質的醫療服務。
市政協委員陳仙黔認為,中國已進入新的醫療健康時代,未來醫療狀況將發生巨大變革,民營醫療也將迎來行業春天。
公立醫院屬非盈利性醫療機構,肩負著社會基本醫療保障和公共衛生服務的重擔,社會公益性強,享受政府規劃、準入、定級、醫療、人才、土地、稅收、資金等各項優惠政策,群眾基礎好。特別是綜合性公立醫院,醫教研為一體,擁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具有先進完善的醫療設備,學科齊全,急危重癥的救治能力強,公共應急衛生覆蓋面廣、收費低等優點,深受群眾的信任。
陳仙黔說,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群眾健康意識越來越強,對醫療服務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再加上現階段分級診療還未完善,鄉鎮衛生院的救治能力有限,百姓大病小病都喜歡往大醫院擠,造成城區公立醫院爆滿。此外,公立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較為大眾化,無法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而民營醫院的發展,能夠較好補充公立醫院的不足。
陳仙黔認為,民營醫院的出現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必然,是醫療市場中欣欣向榮的新生事物,也將是今后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方向之一,它的存在也有很多優勢。一是管理機制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民營醫院的管理模式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市場需求,自主決定。在機構設置上可以更加靈活,不易受外在因素干擾,設置最適合自身發展的機構系統,做到機構精簡、效率優先。在人員使用上可以實行真正的聘用制,既可低職高聘,也可高職低聘,雙向選擇,靈活多樣。在分配制度上,實行崗位工資制,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二是資本的積累上占有更大的優勢。由于自身體制靈活,民營醫院可以利用一切有效的渠道爭取辦醫資本,廣泛地籌集社會資金,擴大服務規模。另外,還可采用聯合辦醫的方式,爭取更多、更強的合作伙伴,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三是民營醫院可以根據自身優勢,強化專科特色,突出自己在就醫環境、診療過程細化、精品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不斷創新服務觀念、服務模式。
盡管對民營醫院的發展利好不斷,但當前民營醫院醫療產業仍面臨不少問題。比如,人才缺乏、結構不合理,內部管理不夠規范,社會信任度有待提高,醫院規模普遍較小等。
對此,陳仙黔提出建議:公立與民營醫療機構之間有互利共惠的條件和基礎,可以在競爭中協調發展,符合雙方發展的利益。
公立醫院醫療服務的大眾化可以與民營醫院醫療服務的精品化有機結合,雙方可以根據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調整并不斷改進服務理念,滿足不同群體的醫療服務需求。
公立醫院可以借鑒民營醫院在機構設置、崗位聘任、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優勢,最大限度的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而民營醫院要積極尋求與公立醫院結對幫扶,特別是優質的醫療人才資源引聘兼職,以及輸送醫務人員送到綜合醫院進修培訓和前往多點執業醫師學習等方式提高醫務人員的醫療水平,逐步建造合理的人才隊伍。同時,沒有富余資金購買大型儀器的民營醫院,這部分檢查可以尋求與綜合醫院合作,患者可以到綜合醫院預約檢查。
必要時,成立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兩者之間專門的協調機構,便于雙方溝通、協調。
投資開辦民營醫院要了解群眾需求,對市場進行充分評估,不能盲目和急功近利,要做好長期才能扭轉虧損的思想準備。民營醫院也要學習公立醫院醫療服務的公益性理念,慢慢積累,借助公立醫院的幫助和支持,不斷提升醫療技術,爭取將各個專科做大做強,漸漸取得患者的信任。 (時報記者 鄭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