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加強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辦法。在今年市政協六屆四次會議上,市政協學習宣傳和文史資料委員會作了《提升城市人文品位 增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書面發言,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性進行深入闡述,并就加快政策體系建設、加快體制改革、實施重點文化工程等方面提出許多有見地的建議。
圖為莆田文峰宮精彩紛呈的文藝踩街活動
所謂公共文化服務,是指在政府主導下,以稅收和財政投入方式為主向社會提供文化產品及服務的過程。
“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政府主導,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完善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導思想及基本方法和思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絡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時代性、創新性和開放性要求。
市政協學宣文史委在發言中指出,公共文化服務雖然與文化事業在內涵上相關聯,但它更多地體現了建立服務型政府,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與制度供給以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利的要求,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群眾文化權利的新途徑。因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批為確保群眾基本文化權利的實現而進行的制度設計,產品供給和體系建設,其目的在于豐富精神生活,傳播先進文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包括各種公益性文化機構、文化設施、文化隊伍、文化網絡及其文化內容。
為此,市政協學宣文史委從政策體系建設、體制改革、實施文化工程等方面提出建議。
●加快政策體系建設,鞏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穩定發展的保障措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亦是城市人文建設的基本內容,必須得健全政策體系,完善和細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綱要性規劃,政府規劃、建設、發改委、文明辦、文化、教育、科技等部門聯合出臺文件,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文化發展階段性計劃目標。其目的在于提高群眾文化素質,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加強實用科技培訓,文化藝術熏陶,精神文明感染與享受及基層文化降地規范化建設與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及硬件建設。在城市建設規劃中,使布局既有長遠的目標,又有近期的利益,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發展目標。
加大財政資金的扶持力度。建立由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投入的文化建設專項基金,進一步明確人均公共文化享受的額度,逐年加大對群眾文化建設的經常性投入,其形式以“政府為主,社會多渠道為輔”良好發展結局。期間更重要的是要強化政府的行政責任,持續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考評機制、制定科學、規范、可操作性的考核標準。依靠制度的力量幫助有關領導確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注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步規劃、同步部署、同步實施。
●加快體制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可持續性發展水平。深化公共文化人才體制管理改革,按需設崗,按崗聘用,競爭上崗,擇優聘用,充分調動和發揮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實施過程中,立足于本地實際,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積極培養基層文化建設的帶頭人,發揮民間組織和民間藝人在活躍基層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可以發展文化志愿者隊伍和文化指導員制度,鼓勵有技能素質的人擔任文化指導員,充實建設基層音樂、舞蹈、戲劇、工藝、書畫、詩聯、收藏及讀書等業余團隊。
創新公共文化事業運行機制。文化場所要以輔導、培訓為抓手,主動下基層到企業,逐步實現由“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圖書館等場所要以舉辦“圖書服務周”、“讀書節”等活動為契機,多方籌劃,滿足各種年齡層次讀者的不同需求。同時,不斷創新機制載體,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長效機制建設,不斷豐富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內容,改進群眾參與文化組織的形式。
●實施重點文化工程,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統盤規劃,突出重點,應當在廣化寺前面的南湖公園建造“開莆來學”——莆陽文化發源地工程建設;其次在綬溪公園內建造的劉克莊紀念館、吳興廟、郭尚先故居等文化遺址為中心的莆陽宋元明清文化基地復建工作;再者在闊口玉湖公園興建陳文龍文化系列建設。還有木蘭陂水利工程文化遺址完善工程。同時應當考慮在市區內恢復孔子廟,及其城市標志性雕塑造像——蔡襄、鄭樵、劉克莊、林光朝等。打造莆田文化特色品牌。
推動公共文化產品供給“量”上的發展,大力實施文化普及工作。要著力營造群眾積極參與的公共文化活動的氛圍,進一步完善制度、整合資源,加大基層文化俱樂部的創建力度,形成全方位全覆蓋的創建格局,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實施合并,爭取形成幾個規模大、輻射功能強的文化活動示范中心。要加大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力度,堅持文化的發展從娃娃抓起,真正讓群眾在廣泛的文化參與中享受文化培養興趣。
促進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質”上的提升,大力實施文化產業精品工程。積極創造文化活動新載體,通過舉辦藝術周、群眾文藝匯演、歌會、燈會、勞動技能比賽等活動,提升公共文化生活品位。深度挖掘文化新資源,可以依賴當地文化人脈、民間信仰古跡、民俗風情等歷史地域文化資源,進行深度的文藝加工,努力打造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精品。
推動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網絡的完善,大力實施文化風格化服務。大力開辟文化服務的新途徑,形成完善的文化服務網絡體系。堅持做到“以示范來帶動,以特色去推動”。大力推廣“文化特色區”、“優育特色社區”、“文化示范戶”、“科技文化示范戶”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經驗,推動先進文化進社區入門戶,以點帶面,以創促建,切實提高基層群眾的整體文化素質。 (鄭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