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鄭育俊
【市政協“推進東圳庫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專題協商】報道之五
莆田:推進東圳庫區水環境綜合治理
●部門回應
建立水質監測預警體系
林荔煌發言
2014年,市環保局重點在庫區畜禽養殖污染整治、生活污水治理、飲用水源地環境監測、生態補償機制研究等方面,扎實有效地推進東圳庫區水源地綜合整治。
市環保局副局長林荔煌就涉及東圳庫區環保方面作了回應。2011年,我市制定出臺了《莆田市飲用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實施意見》。四年來,全市已累計下發生態補償資金2.4億,初步實現了生態補償意愿。
飲用水源保障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2011年以來,該局每年都組織制定并以市政府名義下發年度飲用水源保護和供水保障工作方案,持續推進仙游縣鐘山鎮等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城廂區常太鎮污水管網建設,啟動九鯉湖、九龍谷、坪盤村三大風景區污水治理工作;督促有關水庫管理單位加強防止畜禽養殖“反彈復建”日常巡查;督促東圳水庫、外度水庫庫區抓緊啟動一級保護區群眾搬遷工作等。
飲用水源日常監測工作體系進一步健全。該局環境監測站經過近兩年的擴項和能力建設,新增監測能力188項,目前我市已成為全省繼廈門站、福州站之后第三個具備飲用水109項全分析能力的地級市。從2014年1月起每月一次對東圳水庫飲用水源地進行109項全指標分析監測。據市環境監測中心站近年來的水質監測結果顯示:東圳水庫水質惡化趨勢已經開始逐步得到控制,飲用水源水質有所改善,2014年東圳水庫取水口達III類水質標準,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43.2,水質保持穩定(主要超標項目為pH、總氮、總磷,時間為5-9月)。
有序開展東圳水庫生態環境保護試點項目申報工作。該項目總投資約15億,自籌資金9億元,擬向上爭取補助資金5億。2014年6月,福建省政府批復《福建省莆田市東圳水庫生態環境保護試點總體實施方案》,2014年11月由福建省財政廳、福建省環保廳聯合上報財政部、環保部。
林荔煌就下一步工作提出思路:一是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在媒體開辟專欄,制作專題節目,大張旗鼓宣傳新環保法,宣傳國務院關于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宣傳水資源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對違法違規者及時予以曝光,發揮警示作用。
盡快牽頭出臺《莆田市飲用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實施意見》(修定版),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促進長效管理。今年以來,該局組織制定了《莆田市飲用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實施意見》(修定版)(征求意見稿),現正征求各縣區政府和市直有關單位意見,待進一步修改完善后報市政府研究批準。計劃將生態補償資金重點用于支持城鄉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畜禽養殖業污染整治、養老補助等方面。
全面推進東圳水庫生活污水治理。繼續督促仙游、涵江、城廂3個縣區相關鄉鎮完成東圳庫區集鎮污水收集處理、配套建設污水設施和管網,爭取早日投入運行,發揮其應有作用;同時協助市住建局啟動對九鯉湖、九龍谷、坪盤村三個景區和下莒村村莊污水治理設施工程,最大程度減少生活污染源對東圳庫區水源水質的影響。
積極對接國家財政部、環保部,認真謀劃好東圳水庫良好湖泊競爭立項項目申報。目前該項目已列入環保部、財政部一般支持性項目,下一步將按照上級要求繼續做好相關材料準備工作,為庫區生態環境保護爭取上級資金補助支持,從而提高庫區水環境質量,改善流域生態環境。
會同農業部門和東圳水庫管理局加大飲用水源保護區畜禽養殖場(戶)污染巡查力度。對水庫管理單位日常巡查過程中發現的“畜禽養殖反彈復建”現象,督促有關縣(區)政府組織人員堅決予以取締拆除。
加強水庫水質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一是加大監測頻次。從2015年起由原每月一測增加為一旬一測,及時掌握東圳水庫水質動態變化情況,為政府決定提供依據。二是督促東圳水庫管理局組織制定東圳水庫飲用水源地應急預案,確保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得到有效處置。
有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柯金國發言
東圳庫區一重山沿環庫公路上枇杷園面積約4.2萬畝,公路下即將退耕(果)還林后,農業面源污染將進一步減少,公路上的農業面源污染仍然存在,怎樣才能防控,是個系統工程。特別是以枇杷為主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傳統的不良施肥方式以及貪圖方便肥料撒施,給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帶來治理難,特別是臺風暴雨季節,一旦有較大的集中強降雨,時有出現水土流失,并將有機質帶入水庫內,造成污染。
市農業局局長柯金國說,做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控事關東圳庫區飲用水安全。今年該局按照《莆田市東圳水庫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方案》精神,進一步制訂了《2015年東圳庫區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細化工作方案,加強服務、指導和督促,針對實際情況情況,實施“三落實、三繼續、兩配合”。
三落實。一是由城廂區政府負責落實禁止未腐熟雞鴨糞運入庫區。在施肥季節落實入庫路口設立檢查站,禁止雞鴨糞運入常太鎮庫區,一旦查到雞鴨糞運入,按照《福建省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對運輸車輛進行處罰;二是由城廂區政府出臺落實嚴禁在庫區一重山毀林種果與果樹擴穴改造,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與面源污染。市、區農業部門也不在一重山果園安排果樹高接換種改造與改種項目;三是落實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責任,由常太鎮政府與百畝以上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簽訂《果園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責任》,共同遵守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措施。
三繼續。市、區農業部門要繼續開展科學施肥指導,推廣成品(腐熟)有機肥春施為秋施;推廣肥料溝施覆土;推廣配方施肥;推廣果園生草栽培;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繼續深入庫區宣傳,印發科學施肥卡通圖冊,施肥季節宣傳車入庫宣傳,農閑季節開展培訓,宣傳和引導群眾樹立和增強農業環保意識、科學管理果樹意識,掌握和提高科學合理施肥和病蟲草害防治方法,營造人人愛護生活環境,人人愛護飲用水源的良好氛圍。繼續加強農業綜合執法檢查。加強對庫區農藥、肥料等農資市場巡查監管,杜絕違禁肥料、農藥的農資運入庫區銷售。
兩配合。由城廂區政府負責督促常太鎮政府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的日常巡查,一旦發現畜禽養殖“反彈復建”,配合環保等有關部門立即處理;督促常太鎮政府加強施肥季節果園的日常巡查,一旦發現存在偷運入、堆放雞鴨糞或施雞鴨糞未能覆土等可能造成水體污染的違法行為,配合環保部門按照《福建省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責令整改,停止違法行為,造成飲用水水源污染的給予處罰。
東圳庫區農業面源污染要得到有效防控,柯金國建議在庫區環庫公路上游成片果樹種植區域下部建立一道植被攔污帶或緩沖帶,即在東圳庫區沿環庫路上果園臨公路30米進行退果還林,建立攔污帶(按林業圖班測算約2100畝)。采用土地征用或租用-退果還林-自然生草2個模式。土地征用預計需要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約11760萬元;土地租用預計需要青苗補償費4800萬元,年租金126萬元(租金按600元/畝)。建立村級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責任制,加強監控,明確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指標,健全考評考核體系,并與生態補償相掛鉤,確保防控各項措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