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推進東圳庫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專題協商】報道之二
莆田:推進東圳庫區水環境綜合治理
圖為東圳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現場
圖為庫區周邊滿山枇杷
圖為庫區上游山青水秀
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生活污染整治工作。生活污染是東圳庫區重要污染源之一。近年來,市、縣(區)各級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展了大規模的整治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庫區的生活污染得到較好的控制。但庫區農村衛生環境仍不容樂觀。一要以徹底清理歷史生活垃圾為契機,全面加強庫區生活垃圾整治清運的力度,不斷完善“村清掃、鎮清運、縣區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整治的長效機制,力爭做到生活垃圾日產日清日運,切實有效地改善農村衛生環境。二要進一步加大庫區流域生活污水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建的污水處理廠要盡快與污水管網相連接、相配套,力爭早日發揮效益。目前,要著力推進東圳環庫截污毛細管道與污水處理泵站,及污水收集主干道和收集管網的連接,實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和處理。同時要加快鐘山污水處理廠、游洋污水處理廠的配套管網建設,九鯉湖、九龍谷、坪盤村三個景區的污水處理設施要全面加快建設進度。大力推廣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示范建設,通過聯戶建設小型污水站方式集中處理后回用于農田果園或再作為池塘景觀用水,不以直接排入河道。要切實推進東圳水庫集中式污水處理試點工程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生活污染源對東圳庫區水源水質的影響。
切實鞏固東圳庫區畜禽養殖污染整治的成果。畜禽養殖業污染一直以來是我市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整治,取得較大的成效。特別是東圳庫區內的畜禽養殖污染得到較全面、徹底的整治,但庫區群眾由于受利益驅動,特別是轉產轉業能力差,畜禽養殖時有反彈、返潮的現象。要進一步加大日常巡查的力度,堅持重點巡查與拉網式巡查相結合,確保做到畜禽養殖業新污染“零容忍”。
建設生態河道,生態流域。東圳庫區河道眾多,小流域面積也較大,這些地方的水質對庫區水質的影響很大。要進行全面的調查,統一規劃,統一治理保護標準,屬地治理保護,統一驗收。要實行“河長”管理制,建立河道、流域水質達標責任制,促進東圳庫區的河道、流域的水質有明顯的凈化提高。
立足長效,標本兼治。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盡快制訂出臺《莆田市飲用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管理辦法》,建立健全科學的生態補償機制,促進長效管理。要認真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專家學者參與討論,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注意吸收學習外地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堅持“誰保護、誰受益,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監管體系、補償體系、籌資體系。使補償辦法與標準更科學、更合理,群眾更滿意接受。積極探索改革補償金發放的辦法,變間接補償為直接補償,讓群眾真正得益。積極探索多渠道籌資方式,采用市場化的運作機制,鼓勵企業、民間資金參與水資源生態保護。同時擇機開征水資源使用費,提高用水收費標準,提取部分作為生態補償資金。
進一步做好東圳庫區搬遷工作。減少保護區內的人口,是實現飲用水源地保護的根本性措施。東圳水庫一級保護區內的搬遷是東圳庫區水環境治理的重頭戲。要合力攻堅,做細做實搬遷的動員工作,千方百計減少阻力,確保搬遷有序推進。要大力鼓勵外遷,避免一級保護區往二級保護區搬遷。搬遷安置方案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賠償范圍、數量、標準要張榜公示,做到公開公平公正。要認真研究切實解決搬遷戶的就居、就醫、就業、就學等生活后顧之憂,讓搬遷的群眾搬得舒心、遷得放心。搬遷過程要認真制訂方案,杜絕建筑垃圾產生新的污染。
加大退耕(果)還林的建設力度。實施退耕(果)還林,建設生態林,增強東圳水庫保護區內森林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的生態功能,是提高東圳水庫水質的重要措施。要把退耕(果)還林,發展生態公益林,納入東圳庫區水資源保護發展規劃,統籌規劃,統一實施。要盡快制訂出臺《關于鼓勵在東圳水庫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發展生態公益林的實施方案》,加大生態林建設力度,著力推進一級保護區內的退耕(果)還林,提高森林覆蓋率。爭取在三年時間內率先完成生態公益林建設。二級保護區也要分步推進,分期分批實施,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全面提高保護區內森林對水源的涵養能力,提高源頭的水質。要切實解決發展生態林的資金問題,多渠道籌集資金,提高生態公益林的補償標準,較好地解決庫區群眾發展生態林與經濟林的收入差距問題。
鼓勵和扶持庫區群眾轉產轉業。鼓勵庫區群眾轉產轉業,建立適合庫區發展的模式,是解決庫區保護與發展矛盾最有效途徑之一。要學習和借鑒外地的先進經驗,認真制訂出臺莆田市關于鼓勵支持飲水源地保護區群眾轉產轉業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從資金、技術等方面采取更大的扶持措施。要充分利用山區的森林資源優勢,以種植林下、林間中藥材及菌類生物等為切入點,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力爭實現農業清潔化、資源循環化的目標,從根本上減少污染,提高水質。
強化責任,嚴格管理。加強領導,協同推進。東圳水庫流域涉及4個縣區,9個鄉鎮,53個村。庫區水環境治理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密切配合,不能畢其功于一役,需要長期不懈堅持下去。要切實加強領導,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領導牽頭,定期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協調解決庫區水環境治理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要進一步明確責任,各司其職,分工合作,互動配合。加強層級管理,上下聯動,各方配合,防止“政出多門,多頭管理”、“誰都管,誰都管不到位”的現象發生。
科學規劃,強力推進。國務院印發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南。必須按照要求,進一步建立健全最嚴格的水資源環境管理制度。立足本市的水情,科學論證,編制莆田市水資源環境保護的總體規劃。規劃要以飲用水源地的治理保護為重點,全力推進東圳庫區水環境治理工程建設,同時要加強東圳水庫庫底的水質監測,如發現有害物質,應擇機進行清庫,保證水質的安全標準。規劃要堅持點面結合,既有長期系統的治理保護目標,也要有近期的重點要求。
科學考評,強化監督。要進一步強化環保責任制的落實,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和約談問責機制,問責追究不能形同虛設,要與干部政績考核相掛鉤。要科學修訂對飲用水源地保護區鄉鎮的考核、考評體系,減少固定資產投資考核分量,增加對水資源保護貢獻率的分量,以保護水資源環境的貢獻率為主要指標。要加大第三方監督、考評力度。要以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相關的專家學者,組成第三方監督力量,對相關的縣區、鄉鎮生態保護進行量化考核和考評,要以生態保護貢獻率作為對相關鄉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進行考評與考核的重要內容和依據。以促進水資源環境整治和生態環境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未完待續) (時報記者 鄭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