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推進東圳庫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專題協商】報道之一
莆田:推進東圳庫區水環境綜合治理
圖為委員們實地察看庫區除險加固工程
圖為東圳庫區垃圾清運點
圖為庫區利東村丈量現場
東圳水庫是莆田重要的“大水缸”,擔負著全市150多萬人口的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用水,同時它又是一座集灌溉、防洪和發電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水利樞紐工程。
2014年,市委、市政府把東圳水庫綜合治理工程列為為民辦實事項目,出臺《莆田市東圳水庫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弘揚“東圳精神”,三年內完成東圳庫區生態綜合治理,實現東圳水庫“大壩安全、水質優良、環境優美”的目標。為了解項目進度,市政協于2015年4月9日至10日組織部分委員,由市政協副主席林惠中、彭麗靖帶隊,深入東圳水庫開展實地調研,召開專題座談會,聽取相關鄉鎮、各有關部門的意見,進行認真研討、充分協商,就如何推進東圳庫區水源地綜合整治提出意見建議。
5月下旬,市政協六屆十七次常委會議召開,著重就“推進東圳庫區水環境綜合整治”進行專題協商。市政協主席林慶生,副主席陳元、李力利、王玉寶、彭麗靖、梁國章、王少華、趙愛紅、吳健明,秘書長陳劍華出席。市委常委、統戰部長林素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李輝龍到會。 專題協商氣氛熱烈,委員們踴躍發言,提出真知灼見,部門積極回應。會上,彭麗靖代表市政協課題組介紹總體調研情況,調研成員代表作了專題發言,從垃圾處理、污水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整治、生態補償機制、加強群眾環保意識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建議,市水利局、環保局、農業局、住建局等相關部門領導到會,認真聽取委員發言,就各自涉及的領域作了匯報說明,并對委員提出的問題作了回應。
[調查研究]
●現狀
東圳水庫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是市委、市政府2015年為民辦實事的一號項目。2014年啟動建設,該項目計劃3年完成投資20億元。目前各項工程都能按方案序時推進。庫區一級保護區 內的搬遷已完成丈量,安置區建設的前期工作進展順利,預計今年底可完成工程的30%。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年底前可全面推廣試點的經驗及做法。庫區周邊的歷史垃圾清運上半年完成,村莊污水治理、流域河道治理、庫區退耕還林和生態修復建設都能完成序時建設任務。2014年底完成了《福建省莆田市東圳水庫生態環境保護試點申報材料》,經省政府批準,于2014年11月由省財政廳、環保廳上報財政部、環保部,批準前的各項準備工作都已完成。
●問題
地方發展與庫區保護的矛盾仍較突出。東圳庫區涉及的都是山區鄉鎮,這幾年,為飲水源的保護,發展受到較大程度限制,農民增收渠道相對缺乏,轉產轉業能力偏弱,當地政府和群眾要求生態補償的呼聲很高。而近年來生態補償基本沒有直接分發到群眾手里,所以群眾保護意識不強,參與保護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如何建立科學的生態保護機制和適合庫區的發展模式,調動當地群眾參與保護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仍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推進庫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措施有待加強。從近年來東圳水庫水質監測結果來看,農業面源的污染仍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是個老大難的問題,由于歷史原因,庫區內以枇杷為主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傳統的耕作方式、施肥方式根深蒂固難以改變。集雨區范圍內,時有出現水土流失,一旦有較大的集中降雨,就有大量的有機質帶入水庫內,造成新的污染。同時,庫區范圍內還有19家屠宰戶的廢水臟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嚴重影響水質。畜禽業養殖污染時有“回潮反彈”的現象。
庫區流域的生活垃圾與生活污水處理難度大。庫區流域群眾居住分散,生活污染點多、面廣、線長。幾年來,雖然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清理整治工作力度大,但仍存在較多問題。生活垃圾亂扔亂倒現象仍較嚴重;實施三污(截污、處污、清污)措施難以落實到位;尤其是生活污水收集率、處理率低,不少地方仍未做處理,直接排放,嚴重地影響了庫區的水質。
庫區水資源的保護監管機制和考評機制仍不夠科學完善。近年來,出臺不少庫區水資源保護的政策措施,也投入了大量的補助補償金,組織實施較大規模的項目建設。但如何使水資源的保護方與使用方的權益更明確,雙方的利益得到更加公正的認可與保障,缺乏科學的考評標準。而且重治理、輕管理,監管不力存在很多問題,如生活污水污染治理項目的管理缺乏,個別地方仍存在邊保護邊破壞的現象。水資源保護機制、監管機制不健全,每年市政府都出臺了年度工作方案,雖然都明確了各縣區、部門的職責,但在實施過程中,缺乏強有力的協調機制,時有出現多頭管理,力量分散,甚至出現脫節、扯皮的現象。
庫區水資源生態保護缺乏科學的專項規劃。由于缺乏系統、全面的總體規劃。幾年來,水資源環境治理與保護的效果,只能是局部、零星、階段性的,無法形成系統的長期的治理效果,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污染的問題。
●對策
一要廣泛宣傳,增進合力。東圳庫區水環境綜合治理,是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重大民生工程,投資大、措施實。要密切配合、加大宣傳力度,增進共識,減少阻力,形成合力,提高庫區廣大群眾參與治理保護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做好新聞媒體、網絡媒體的宣傳。《湄洲日報》、莆田電視臺、莆田廣播電臺、《莆田僑鄉時報》以及莆田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要開辟專欄,制作專題節目,大張旗鼓宣傳新環保法,宣傳國務院關于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宣傳水環境治理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對在保護水資源環境中出現顧大家舍小家的典型,要予以披紅掛彩,上光榮榜,大力宣傳報道,傳播正能量,讓典型事跡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對破壞水資源環境的,要予以曝光,發揮警示作用。同時要發揮“莆田政務網”、“小魚網”等的宣傳作用,運用手機微信等渠道,進行多方位的宣傳教育。
進村入戶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結合世界水日、世界氣象日、世界環保日、地球日、水利法頒布紀念日、生態文明建設周等活動,開展以“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家園”為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形成人人自覺保護水資源的良好社會氛圍。
定期不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水環境保護的法規法律知識競賽,以鎮、村為單位組織代表隊,參加不同層次的競賽,擴大群眾的參與面。同時還要通過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以村為單位組織舉辦水環境保護知識抽獎問答等活動,寓教于樂,擴大教育面,增強影響力。
充分發揮示范村、示范點的宣傳教育作用。推廣建設一批鄉村環境衛生示范村,生活垃圾分類、清運示范點,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示范點,搬遷示范村,退果(耕)還林示范點等。通過示范村、點的典型示范作用,達到言傳身教的宣傳效果,以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要突出重點,扎實推進。加大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控力度。農業面源污染是影響東圳庫區水質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危害大,治理難。要認真制訂出臺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控的規劃和防控工作方案,針對各個區域和層面的不同情況,切實采取技術措施、政策措施、法規措施、宣傳措施、經濟措施、人文措施等,多措并舉、扎實推進。規劃既要有近期的目標,也要有長遠的要求,點面結合、系統推進。同時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責任制,明確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指標,健全考評考核體系,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的執法力度,加大巡查的力度,建立問責追究制度,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要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深翻施肥覆土技術,以及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為突破口,推進標準梯田的建設與改造工程,切實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推廣建設植被緩沖帶,環庫公路以下的所有果林植被都必須禁止采伐,促進其自然生長形成生態林帶,建成守住污染物徑流入庫的最后一道防線。有條件的地方要開挖生態排水溝渠等。同時要認真制訂方案,在不影響群眾生活的基礎上,堅決取締十九家私人屠宰戶,庫區的豬肉供應,政府應協調由質量安全可靠的企業統一批發進貨,財政應予適當的補貼,確保豬肉不漲價,變原有19家屠宰戶為豬肉銷售點,以方便群眾的購買。(未完待續) (時報記者 鄭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