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市擁有岸線長度443Km,占福建省岸線總長的9.72%,在全省沿海地級市中排名靠后,說明我市岸線資源尤其寶貴。在今年市政協六屆四次會議上,市九三學社向大會提交《進一步加強我市海岸帶整治與保護的建議》書面發言,指出海岸帶整治、修復和保護工作,對于提升陸海的環境和生態價值,增強對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統籌好我市海岸線開發與保護工作,市九三學社提出我市海岸帶整治、保護和管理的建議。
保護莆田海岸線資源
圖為莆頭作業區 鄭育俊/攝
莆田市大陸海岸線長度為336Km,擁有湄洲灣(北岸)、平海灣、興化灣(南岸)三大海灣;海島海岸線長度為107Km,擁有湄洲島、南日島等11個有居民海島和146個無居民海島以及461個礁。沿岸擁有豐富的港口資源、灘涂資源、海洋漁業資源、濱海旅游資源、海洋能和風能資源等。
市九三學社認為,雖然我市具備發展海洋經濟的良好資源條件,但隨著臨港產業的發展,加速了對海岸帶的開發利用強度,海岸帶資源承載力日趨增大,各種矛盾逐漸凸顯,主要表現為:
臺風暴潮頻發,近岸海洋資源受損較嚴重。受熱帶風暴和臺風的影響,2012年全市直接經濟損失達3064萬元;受赤潮災害的影響,莆田市鮑魚養殖直接經濟損失15599.5萬元;新加坡籍集裝箱船“BARELI”的擱淺溢油事件造成鮑魚等養殖水產品大量死亡等。
海洋污染總體得到控制,海洋功能區水質需改善。根據莆田市海洋環境公報,2013年莆田市海域水質總體為良好,海洋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僅為33.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8%。近岸海域中符合第一類或第二類水質的海域面積占67.6%,比2012年高1.3%。
大陸海岸線長度及類型發生變化。湄洲灣北岸臨港產業和興化灣南岸涵江臨港產業圍海造地,促進了我市陸海經濟統籌發展,但另一方面圍海造地縮短了我市大陸岸線長度和親水面積,濱海沙灘、灘涂被人工造陸所替代,導致人工岸線一直處于自然增長態勢,而自然岸線處于自然減少態勢,致使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日趨惡化,潮間帶灘涂資源量銳減,海洋生物多樣性下降,興化灣候鳥、潮間帶生物部分棲息地喪失。
海岸侵蝕普遍,海灘管理缺失。據有關調查資料,莆田市平海灣嵌頭和湄洲島沙岸受自然侵蝕的作用,后退速率為1~5 m/a。莆田市侵蝕型岸線占總岸線長度的58.18%,位居全省第一。湄洲灣北岸臨港產業不斷發展,工程建設需要大量海沙填方,企業或個人私自開采海沙現象十分普遍,無序的海沙開采引起海岸泥沙嚴重虧損,直接造成采沙區域及相鄰海岸的蝕退,并導致穩定或淤漲海岸向侵蝕方向逆轉演變。湄洲灣建設了大量的碼頭,碼頭建設雖有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科學的設計,但建設過程因管理不到位,仍使原有海洋生態服務功能喪失且很難恢復,對海岸帶及近海生態系統影響深遠。
就如何保護和管理海岸帶,市九三學社提出建議:
健全管理協調機制,以岸線規劃引領開發與保護。一是盡快制定《莆田市海岸帶開發與保護規劃》,進一步確定海岸的基本功能,建立以海岸基本功能管制為核心的管理機制,全面提升我市海域管理的科學性,最大限制地減少海岸資源浪費,提高海岸資源的利用價值。建立我市海岸保護與開發統一的管理協調機制,采取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涉及岸線重大項目人大審議制度、環境保護委員會評議制度等,通過跨部門合作建立市級海岸帶管理職能部門,統籌全市海岸帶開發布局和管理制度。二是明確我市各職能部門和涉海縣區政府的海岸帶管理的責任和權利,即通過行政規章、行文的形式向社會公布詳盡的海岸帶管理的權力清單和考核辦法,為制約無序開發海岸線設置陽光平臺。先行先試編制岸線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并強化土地、海洋、環保、規劃、發改等行政主管部門以及涉濱海各行業部門之間的協調,及時解決濱海地區保護與利用決策中存在的分歧和交叉問題,為其保護與利用可持續協調發展提供基本保障。三是加強海岸使用論證,建議在原有海域論證、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上,提交針對海岸的專項論證,并提交綜合協調機構集體審議或征得上述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對涉及岸線的重大建設項目還應事先取得莆田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
加快推進我市海岸帶環境整治。一要在九寶瀾黃金沙灘、南日巖下沙灘、西亭澳紅樹林保護區、平海海灘巖、沙丘巖保護區開展環境整治工作。在赤嶼山、小碇嶼、大麥嶼、東沙嶼、白嶼、橫沙嶼海島特別保護區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和封閉管理。在湄洲島輪和石南輪渡港區、九寶瀾黃金沙灘、南日巖下黃金沙灘、平海一級漁港、上林漁港、仙游輝煌漁港、石城一級漁港、仙游錦湖村楓慈溪入海口開展“海漂垃圾”整治工作。二要通過出臺重要岸線的管理規章,落實主體責任,明確紅樹林、大型海灘、重點沙(巖)灘等各類海岸帶保護區域及其保護性管理規定。加強海岸帶保護執法力度,建立海岸保護巡查制度,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牽頭聯合土地、環保、林業、旅游、水利等部門建立協作執法配合制度。三要加強自然岸段保護、強調受損岸段修復。強調對此類岸段的保護和有序開發,避免一切負面工程和占灘建筑,力求維持其天然特性。同時強調對受損岸段的修復,尤其是人為活動影響下受損海灘的修復,修復務必做到海灘、環境和景觀三方面的同時增益,消除人為工程產生的負面影響。
加大宣傳和教育,建立公眾參與保護海洋的機制。結合我市每年一次的中華環保世紀行活動和海洋環保項目的實施工作,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載體,大力宣傳資源環保法律、法規及海洋環保工作的相關信息,增強群眾的保護海岸資源的意識。嚴格執行海岸帶規劃、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公示制度,保障公民對海岸帶規劃和使用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充分發揮公眾的監督力量。 (鄭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