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各級扶持、服務民企的有關政策,用新眼光看待民營經濟,用新思維思考民營經濟,用新思路服務民營經濟,民營經濟得到較好發展,成為支撐和推動莆田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今年市政協六屆四次會議上,市政協委員葉志恭代表市工商聯(總商會)作了題為《關于進一步加快莆田民營經濟發展的對策和建議》的發言,他就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葉志恭:推動莆田民營企業健康發展
圖為市政協委員視察海安橡膠,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
我市在科學、合理進行產業布局的基礎上,形成了制鞋、木材漿紙產業、食品醫藥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化工產業、能源產業、紡織服裝業、機械裝備制造業、工藝與創意產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產業發展總體特點呈現全面增長態勢。
市政協委員葉志恭說,雖然我市民營經濟近幾年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總體而言,還存在觀念落后、融資困難、起步晚、規模小、水平低等問題。
民營經濟融資困難成為制約發展的重要瓶頸。民營企業自身規模小、實力弱、資本積累少,融資渠道單一;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不穩定性較大,銀行基于自身風險控制的原因,怕貸、惜貸、慎貸;銀行出于風險的考慮,對民營經濟不準貸的現象突出。因此,民營經濟有限的資本額、沉重的利息負擔、過短的資金使用期、資金來源的不穩定性使民營經濟發展受到制約。
民營經濟自身先天不足。在管理方式上,基本上“老婆管錢、親戚管帳、自己跑市場”的模式,制約了企業更高發展。法律意識淡薄,不知依法自我保護,權益得不到保障。人才危機嚴重,誠信意識淡薄,思想觀念落后等也是民營經濟存在的重要問題。
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不寬松。對民營經濟市場準入、財政支持、稅收政策等方面有歧視。民營企業稅費負擔過重,收費多,服務少、搭車收費、變相收費等情況時有發生。執法管理部門過多,執法不嚴,執法不公的現象也不鮮見。
品牌建設落后,缺乏核心競爭力。我市工業基礎薄弱、總量偏小,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成果轉化運用速度不快。截止2014年,我市共有福建省著名商標242件,馳名商標27件。企業爭創國家、省著名商標的意識不強,產品產業化程度不高,規模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還待加強。
如何加快推動民營企業健康發展,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葉志恭建議:加快結構調整,培育產業集群。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形勢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為主題,加快工業結構調整,發展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為調整結構和產業升級的主導力量;圍繞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積極探索政府扶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有效機制,辦好莆田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重視并及時發現和識別正在形成中的地區產業群,加大引導和投入力度,推進優勢產業集群;加強產業鏈研究規劃與引導,通過科學完善的產業規劃和引導,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要繼續圍繞特色產業建立專業市場,為產業發展提供穩定的市場空間。
加大籌資力度,提高投入水平。一是拓寬融資渠道。 用足、用好、用活上級出臺的相關政策,建立民營企業借貸擔保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充分調動金融單位的工作積極性,不斷提高放貸比例,簡化借貸手續。鼓勵符合條件的各種所有制企業上市,探索發展地方性資本市場。二要繼續實施民資回歸工程。莆田是全國著名的僑鄉之一,莆田人在全國各地創辦企業2萬多家,其中年產值(貿易額)在500萬元以上的約5000多家,超億元的約100多家。在外莆商是一支促進莆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要積極引薦異地莆商回歸創辦回歸企業,對引進回歸企業的社會推薦人,經項目落戶縣區、管委會認定后給予獎勵并表彰。四是不斷優化創業環境。降低投資門檻、放寬投資領域,創造公平競爭、平等準入的市場環境,引導異地莆商參與我市各個領域的投資建設。政策支持上,統籌產業、財稅、科技、人才等各類政策,支持回歸企業科技研發創新、自主品牌創建、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市場營銷網絡建設等;平臺建設上,加快面向回歸企業的金融服務、教育培訓、科技創新、社會保障、知識產權保護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設莆商創業咨詢和信息發布平臺,為異地莆商提供政策法規、產業導向、投資信息、創業項目、創新培訓等指導;服務對接上,對異地莆商回歸投資的重大項目和高新技術項目,回歸項目承接單位全程無償代辦行政許可審批、工商注冊等各項許可及注冊登記服務。鼓勵和引導行業協會、專業機構及中介組織,為異地莆商回歸發展提供良好服務。輿論宣傳上,積極宣傳促進異地莆商回歸發展的政策舉措和莆商回歸發展的先進典型,在全社會營造鼓勵支持異地莆商回歸的良好氛圍。
實施人才戰略,完善體系建設。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完善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機制,建立健全人才資源開發體系、人才培養體系、人才評價體系、選拔任用體系和激勵保障體系,為人才在民營經濟發展中提供一個好的舞臺,建立起莆商人才資源優勢。
加快基礎建設,優化投資環境。將以港口資源為基礎,加快公路、鐵路建設,積極推進和加快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進一步改善投資的硬環境,為全市民企和工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優先發展城市公交,繼續抓好城市給排水、供氣、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信息網絡基礎建設,提高“數字莆田”建設、應用水平。
提高服務水平,營造投資氛圍。進一步提高辦事效率、真心實意地為民營企業服務。充分發揮“橋梁”、“紐帶”和“助手”作用,幫助政府實現職能轉變。切實保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引導民營企業經營者擴大再生產,加大技術含金量,搞好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抓住時機組建莆商銀行。當前我市共有民營小微企業上萬家,由于民營小微企業自身管理、硬件等方面原因,導致銀行“慎貸、恐貸、惜貸”,造成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直接制約著我市民營小微企業發展,據調查,我市民營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滿足率不足15%。為此,成立民營銀行,為民營小微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提供更具特色的融資產品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 (時報記者 鄭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