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市高度重視推進城鄉一體化,促進教育公平工作,特別是加大對農村學校尤其是薄弱學校的扶持力度,全面實施校安工程,提高農村學校的生均經費,改善農村的辦學條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使農村教育有了很大發展。
面對喜人的成績,還應該看到,我市的城鄉教育仍有很大的差距,教育公平問題還需逐步解決。市政協常委劉漢清說,受我市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影響,我市城鄉居民之間仍然存在著教育資源分配、教學機會享有、人口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顯著差異,縮小城鄉之間發展差距的任務還十分艱巨。而城區也因城市化步伐加大,人口劇增,教育配套設施沒有跟上,造成新居民戶子女、農民工及進城務工子女入學難,城區學校大班額問題十分嚴重,嚴重影響了教育的發展,影響了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進程。
劉漢清認為,加快城市教育建設,努力優化教育資源,解決城區教育問題,已刻不容緩。為此,他建議:重視舊城改造過程中學校擴建擴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城區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樓平地起,舊貌換新顏。但學校數量及占地面積幾乎沒有增長,甚至萎縮了。如市區原來的6所小學,隨著舊城改造的進展,原長壽小學撤掉了,文獻小學也改制了,只剩下4所小學,占地且面積沒有增加卻要承擔著比改革開放前數倍增長的人口的就學問題。為此,建議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重視舊城改造過程中學校舍擴建擴容的問題,要按改造時建筑面積擴大的比例,相應擴大學校占地和建筑面積,以解決人口增長后適齡兒童就學問題。而大的片區的改造,如文獻步行街、龍德井片區、八十畝片區,要配套新建幼兒園、小學以解決今后大量增長的適齡兒童入學問題。
重視新開發區學校配套建設。1983年建市的莆田,建城區也從最初的4.73平方公里,擴大到“十一五”末的53.04平方公里,是建市之初的11倍多,新建住宅數千萬平方米,但原規劃配套的小學、初中幾乎都沒有落實,導致新開發區居民子女就學十分困難。這些新居民戶子女無論往城區學校擠,還是往城廂結合部的學校跑,都很困難。如今城區學校連郊區的小學、初中都爆滿,大班額十分嚴重。為此,建議市委市政府組織有關部門盡快重新規劃中心城區和新開發區普通中小學校布局的專項規劃,并采取有力措施督促相關部門嚴格執行。凡是規劃的學校用地,不準隨意變更,更不得隨意占用進行商業開發。城市小區房地產開發必須與城市規劃建設中確定的教育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其次建議市政府明確政策措施,嚴禁部門和開發商以任何理由侵占教育建設用地。在推進新開發區學校配套建設的過程中,要解決好事權和財權關系問題,明確建設責任,落實投入主體。要注意解決好新開發區學校與城區學校發展不協調問題,加大對新開發區學校的扶持力度,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
實施城區學校集團化管理。針對城區學校、新區學校和城鄉結合部學校發展不協調、不均衡問題,建議優先在城區實施并推廣教育集團化工作。將城區名校資源與新片區學校、城鄉結合部學校結合,實行“師資互派、資源共享、統一教學、捆綁考核”的集團管理模式。通過選拔校長、教師、共同教研等軟件輸入的方式,通過統一教育教學管理和質量監測評價;通過集團內學校強弱幫扶、“揚峰填谷”的實施計劃,有效整合集團內義務教育學校資源,幫助集團內薄弱校盡快提高水平。并進一步探索和建立一套學校集團化管理的長效機制,從最初的捆綁式發展,到輸入式借力提升,最終實現自主發展,各有特色,從而帶動集團義務教育發展的一體化,進而改善當前城區學校日益突顯的 “擇校”問題,疏散生源,解決大班額問題。
鼓勵和扶持發展民辦學校。民辦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民辦學校對于加快教育發展,推進教育改革,增強教育活力,滿足廣大群眾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統部署,明確要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特別提出要“健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我市政府早在2005年就出臺了《莆田市人民政府關于積極扶持民辦學校發展的若干意見》(莆政綜[2005]74號)文件,且明確規定“積極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舉辦民辦學校”。建議按照相關精神,借鑒一些地區的有效實踐,聯系全市各地區的實際情況,立足全市,采取有效措施,真正落實有關規定,積極扶持民辦學校的發展。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在體制設置上,應著力破除公、民二元結構,讓服務教育事業的公立、民辦教育機構享受同等待遇,營造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鼓勵、引導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我市的教育事業,以彌補城區教育資源的不足,促進城區教育的均衡發展。 (鄭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