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省委、省政府確定莆田市作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區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示范區,是對我市的鞭策,為抓住難得的機遇,扎實推動我市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市民進組織會員就我市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文化建設均衡發展進行調查,認為我市城鄉文化的差異性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城鄉文化二元結構明顯,城鄉地域文化的多元化。為此,市民進探索文化領域中實現“全城莆田、城鄉一體、同城同權”的方法路徑,并提出一些建議。
推進文化建設均衡發展
市兩宮一館正在加快建設
我市文化館、藝術館6座,公共圖書館3座,博物館2座。近年來,加大投入建設莆仙大劇院、市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青少年宮等工程,這些文化機構有編制、有人員、有業務,且均設立在城區。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后,特別是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投入不足。
市民進調查發現,農民有一種普遍的認識,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娛樂活動卻減少了。“搓麻將”、“迷信風”等不良風氣在部分農村重新抬頭,且帶有普遍性。各級、各部門無法充分履行農村文化的供給功能,缺少引導、投入,農村文化娛樂活動顯得蒼白無力。近年政府推出莆田工藝美術城、仙游工藝產業園、上塘珠寶城等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并加強了基層鄉鎮文化站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城鄉文化建設的差距。
目前,我市館藏有10000多件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物,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重要文物點共計1400多處,其中國家級7處,省級48處;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國家級6項,省級34項。文化遺產類的項目大部分集中在鄉村,城區的文化遺存隨著舊城改造,所剩不多;傳統文化產業類基本匯聚在幾大產業園區;公益性文化單位和新興文化服務類產業以城區為主陣地,呈現了地域性多元化的文化現象。
參考群眾和文化方面專家的看法,就如何推進我市城鄉文化建設均衡發展,市民進提出建議:明確目標,制定適合城鄉文化均衡發展的可行性標準。政府文化部門要從我市城鄉文化的現狀入手,開展文化資源調研,摸清家底,在此基礎上站在更高的起點規劃莆田城鄉文化的總體藍圖,克服現代城市文明對農村進行單向灌輸模式,以城市先進的文化理念引導鄉村特色文化,提升鄉村文化品味,使城鄉各自保留文化特色,互補發展,以此制定出適應城鄉文化未來發展的行業標準和具體實施辦法。
廣泛宣傳,統一認識,轉變思想觀念。要大力開展城鄉一體化文化建設的政策和工作目標的宣傳活動,以文化人特有的、擅長的文化方式向廣大群眾灌輸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鼓勵城鄉文化能人自編自導自演宣傳城鄉一體化文化發展方向的段子,特別要讓廣大群眾清醒地認識城鄉文化一體化不是一樣化,不是對鄉村文化的剝奪,讓鄉村農民從思想上認同立足于本土優良文化基礎上的現代文明,自覺抵制丑惡和落后文化的消極影響,達到推動城市文化和鄉村文化互動的良性發展。
對口扶持,納入考核,有效推進設施建設。切實改變“重城市、輕農村”的現狀,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廣泛參與,扶持、帶動農村文化建設,實施城市文化單位對口支援鄉鎮綜合文化站、鄉村文化室、農家書屋等建設,使群藝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文化站、農村文化室成為城市文化資源向農村有效流動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規劃先行,合理布局文化建設項目。要繼續合理布局文化建設項目,鼓勵農民自辦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文化室、圖書室等,保障城鄉群眾就近共享文化成果,把綜合文化站、文化室等建設成為宣傳黨和政府方針政策、宣傳新農村建設的前沿陣地,普及科技知識、傳播先進文化、培養新型農民的重要載體。
重視人才,實現城鄉文化可持續均衡發展。要重視全面普查城鄉文化人才,建立文化人才檔案,出臺優惠政策留住人才,管好人才。鼓勵和吸收高校畢業生到鄉村從事文化工作,為他們的成長和成材積極創造條件。加快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鼓勵和引導大學畢業生、退休文藝工作者以及藝術院校在校學生參與到城鄉公共文化志愿者服務活動。文化部門要定期舉辦業務和知識更新培訓,實現城鄉文化人才合理互動,保障城鄉文化可持續均衡發展。(時報記者 鄭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