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鄭育俊
【編者按】今年市政協六屆十四次常委會議著重就“推進莆田北部山區生態旅游開發”、“建立水源地保護和生態補償機制”2個議題進行專題協商。會上,10余位委員代表各自課題組作了專題發言,從不同側面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建議,市直各有關部門等領導到位就各自涉及的領域作有關情況匯報說明,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應邀參加會議并聽取了委員發言。本期刊出“建立水源地保護和生態補償機制”協商會上市環保局和水利局的回音。
卓金賢:落實水源保護長效管理機制
外度水庫庫區
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提供的監測數據可以看出,我市飲用水源地整體水質狀況不容樂觀,需要加大污染整治力度。
為此,我市制定《莆田市縣級以上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和飲用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方案,落實飲用水源保護長效管理機制。2011年市環保局牽頭起草并以市政府名義頒發了《莆田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實施意見》。該《實施意見》規定了市財政每年籌措生態補償資金6000萬元。從2011年至2013年底,已累計下發生態補償資金1.8個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飲用水源保護區污染源治理工作,有關鄉鎮獲得了一定的生態補助資金,初步實現了生態補償的意愿。
在飲用水源保護方面,制定《莆田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自2010年以來,每年都以市政府名義制定并實施《莆田市飲用水源保護和供水保障工作方案》,對當年度的飲用水源保護工作進行安排部署,積極推進東圳水庫流域范圍內的三大景區污水治理工程,重新調整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組織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監測工作,制定《莆田市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監測體系工作方案》,對全市27個鄉鎮級以上飲用水源地進行全面監測,及時掌握全市鄉鎮級飲用水源地水質狀況,為市政府提供決策依據。此外,積極推進東圳水庫生態環境保護試點項目工作,深入推進流域畜禽養殖污染整治。
市環保局卓金賢介紹說,目前我市水源地保護存在飲用水源地周邊群眾保護意識淡薄,飲用水源保護工程項目建設亟待加快推進,飲用水源地保護管理機制不夠完善,亟需探索科學的生態補償機制等。對此,環保局提出對策:加大宣傳力度,增強保護意識。要充分利用世界環境日、地球日、各種宣傳周等載體,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宣傳,努力將保護飲用水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
采取工程措施,減少生活污染源。加快東圳水庫、外度水庫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居民點搬遷工作,將一級保護區內果樹改造為生態林;加大東圳水庫、外度水庫二級保護區集中居民點生活污水截污工程建設和污水治理力度;加快東圳水庫北環庫區截污工程配套收集管網建設,確保污水并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網;加快建設涵江大洋、新縣、白沙、莊邊、游洋、仙游鐘山、游洋、石蒼、菜溪、社硎等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
科學施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相關縣區政府和鄉鎮政府要控制農家肥使用量,并監督其深施覆土;農業部門要配合當地政府進村入戶做好宣傳,指導農民科學施肥、用藥,深施覆土,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加強監管,嚴控“反彈復建”。相關縣區政府、各相關鄉鎮政府要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回頭看”檢查,對“反彈復建”的畜禽養殖場(戶),要立即予以拆除關閉,決不能心慈手軟。
多方研究,完善飲用水源地保護管理機制。加強領導,建立“聯席會議制度”,討論研究解決飲用水源地保護中的重要問題。要按照“一崗雙責”的要求,進一步明確部門、縣區政府責任分工,確保各司其職。同時,要探索建立科學的補償機制,明確責任與義務,切實解決保護與利用、上游與下游的矛盾,進一步拓寬補償資金渠道。
對現有《莆田市飲用水源生態補償實施意見》進行修訂,主要思路:一是補償范圍調整。建議僅將跨縣區界供水的飲用水源列入市級生態補償范圍,即將生態補償范圍調整為東圳水庫、外度水庫、金鐘水庫和雙溪口4個飲用水源保護區,其余22個飲用水源不列入市級生態補償范圍。
二是補償對象調整。建議將生態補償對象調整為縣(區)級政府和有關水庫管理機構。建議直接將生態補償資金以財力轉移支付方式下撥到縣(區)政府財政部門,由縣(區)政府統籌使用,主要用于飲用水源地污染治理、保護區內個人醫療、養老補助等方面,這樣有利于發揮資金集合效益,老百姓也得到實惠。三是資金管理機制調整。建議由市審計部門每年抽取一個縣(區)對生態補償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審查,提交審查報告給市監察、財政、環保等有關部門,既起到監督作用又減少基層負擔。四是考核機制調整。鑒于生態補償資金的特殊性,為減少基層負擔,建議不針對生態補償資金進行專項工作考核,相關飲用水源保護工作情況按各級政府各部門日常工作要求進行考核。
陳國華: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莆田境內主要河流共有木蘭溪、萩蘆溪、大樟溪、楓慈溪、滄溪、龍江溪等6個主要水系,干流總長623.8km。流域面積50km2以上的主河流有17條。全市共建有水庫219座、總庫容8.61億立方米。東圳水庫、外度水庫、東方紅水庫、紅山水庫、蔣隔水庫、東溪水庫和古洋水庫等七大飲用水源地,金鐘水庫、雙溪口水庫尚未列入飲用水源地保護范圍。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飲用水源地生態保護、流域保護管理和水安全工作,堅持統籌推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和節約保護,把東圳水庫綜合治理工程列為為民辦實事頭號項目,全力推進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創建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
市水利局黨組書記陳國華針對我市飲用水源保護形勢嚴峻、農業面源污染風險上升、飲用水源地保護管理機制不夠健全、庫區流域內截污工程尚未全部啟動,庫區內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尚未配套等問題,提出下一階段工作思路。
加快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根據《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意見》,結合我市實際,盡快出臺莆田市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建設實施方案和考核辦法,嚴格對縣(區)執行三條紅線控制指標的考核。
繼續做好水資源保護規劃工作。加強配合省廳做好全省水資源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盡快編制《莆田市水資源配置規劃》,正在進一步修改完善中;建設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目前設備正在安裝調試中,計劃年底建成。
創新水源地保護工作體制機制。一是堅決守住“三條紅線”。按照“統一標準、各有側重、相互比對、統一發布”的原則,建立流域水質監測情況會商機制,客觀反映水質狀況。盡快研究制訂我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將年度考核結果作為對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及其主要領導年度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二是啟動實施“三條藍線”。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制定水源地保護標準和實施細則、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實施方案和農村飲用水源污染防治管理辦法;配合環保部門盡快修編《莆田市飲用水源生態補償實施意見》。三是完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借鑒省內其他流域建立的生態補償機制,抓緊研究我市重點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全力推進東圳水庫綜合治理工程。以東圳水庫水源地保護為龍頭的莆田市七大飲用水源地生態綜合治理和保護工程,實施流域內集鎮區生活污水截污與庫濱帶生態建設、入庫河道整治、生態林建設和水土保持,農業面源污染整治、畜禽養殖污染整治、礦山整治以及保護區土地征遷、居民搬遷。項目估算總投資27.6億元。東圳水庫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包括:湖濱緩沖帶搬遷治理、東圳水庫大壩加固、庫區污水治理及截污、保護區退耕(果)還林及庫區生態林、道路橋梁改造、提升庫區環境衛生保潔、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等工程。
強化水源地截污工程建設和污水治理。加快涵江區白沙鎮、莊邊鎮、新縣鎮截污工程建設,確保污水并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網;加快建設大洋、新縣、白沙、莊邊、游洋、鐘山、石蒼、菜溪、社硎等鄉鎮的污水處理廠及污水管網;購買垃圾壓縮車,做到白沙、新縣、莊邊、游洋、鐘山、大洋、菜溪、社硎、石蒼等鄉鎮垃圾日產日清,全部外運處理;加強外度水庫一級保護區內污染源的管控,啟動土地和房屋征遷的前期工作;制定實施“鼓勵發展生態林實施方案”,對現有桉樹等速豐林逐步改造種植闊葉樹混交林,改善林種結構;對東圳庫區公路上游果園3公里長5級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