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市政協六屆十四次常委會議著重就“推進莆田北部山區生態旅游開發”、“建立水源地保護和生態補償機制”2個議題進行專題協商。會上,10余位委員代表各自課題組作了專題發言,從不同側面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建議,市直各有關部門等領導到位就各自涉及的領域作有關情況匯報說明,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應邀參加會議并聽取了委員發言。本期刊出“建立水源地保護和生態補償機制”協商會上肖金樹委員發言。
肖金樹:控制好農業面源與養殖污染
庫區上游農田
我市目前共劃定7個縣級以上和19個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簡稱水源保護區),總面積約1235.6平方公里(其中一級保護區面積47.55平方公里)。水源保護區內現有人口約26萬人,主要集中在東圳水庫和外度水庫兩大保護區內,約占70%,其中一級保護區及其緩沖帶內居住人口約有7600人。水源保護區內有耕地12萬畝(主要集中在外度水庫保護區內)。有林地面積118.2萬畝(其中以枇杷、龍眼為主的果樹面積14.42萬畝,桉樹8.3萬畝),占保護區內國土面積的63.8%。
市政協委員肖金樹說,通過前幾年采取一系列整治、保護措施之后,東圳水庫、外度水庫等水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總體上水質狀況仍不容樂觀,與生態保護、群眾的需求仍有不小的差距。庫區的農業面源污染控制仍面臨著困難或不足:庫區群眾水資源保護意識、新技術接受能力不強,甚至有抵觸情緒;保護區內涉及面大點多,難以管控到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綜合整治的機制尚未充分發揮作用等。
為此,肖金樹就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提出對策建議:廣泛宣傳引導, 提高群眾保護飲水資源的意識。充分發揮電臺、電視、報刊、網絡等大眾主流媒體的作用,編寫、制作水資源保護、農肥科學使用等科普小冊子,深入學校、社區、農村、企業分發宣傳;在主要交通路口、人口集中地等處顯眼位置,設立節約水源、保護水資源的警示牌和宣傳標語;舉辦農民培訓班;建立秋后施肥、測土配方施肥示范片;建立村規民約及違規處罰規定,設立投訴和舉報電話,對濫用化肥農藥、施用禁用藥物、水庫養殖偷投餌料、違規畜禽養殖等行為給予舉報,對舉報者保密并給予適當獎勵。
開展科研,強化統一規劃與分類建設。開展以水環境容量、生態紅線劃定為主的莆田市木蘭溪、萩蘆溪流域生態管控規劃研究,結合城鎮建設總體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以及城鄉一體化建設,形成有機統一的水源保護區總體規劃。在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發展生態公益林的基礎上,建議將一級保護區內以及一級區外延和入庫支流一定區域(建議20~50米)范圍劃定為濱河緩沖帶,該緩沖帶內不得開展農業林業活動。緩沖帶外200米范圍內以及坡度大于25度的現有果園、桉樹林地劃定為限肥限藥區,對不符合要求的一律限制種植和施肥施藥;重點示范推廣施肥器深施成品有機肥和水肥一體化的噴滴灌或深施覆土技術,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技術。
轉變傳統觀念, 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對于緩沖帶外、限肥限藥區外的其他果園和農田,鼓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進園承包,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促進土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或實行股份合作制,帶動農民發展林菌、林菜、林藥、林花、林草等高效生態農業、現代設施農業和休閑農業。與電子裝配、鞋面加工等勞動密集型企業聯系,適當引進一些手工業,解決高齡農民就業。通過企業帶頭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和進行產品認證工作,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加快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積極扶持庫區適度發展“農家樂”、“森林人家”等旅游新型產業和生態農業。加快飲用水源地枇杷高接換種,實施品種改良,提高庫區群眾經濟收入。
提高技術管理水平, 發展生態農業。緩沖帶外果園,要規范建設前埂后溝,可防雨水沖刷,對于土坡沖刷嚴重的地段砌石護坡。發動群眾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重點建設水肥一體化設施農業。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深耕深施、節水灌溉等技術, 防止暴雨前施肥。目前飲用水保護區內大部分屬于磷豐富地區,建議不施氮磷鉀均衡的復合肥,少施磷肥。引導果農及時收集、處理枇杷修剪期、采摘期的枝葉、落果、爛果,防止因枝、葉、果腐爛而污染水源。加強對環庫區種植桉樹企業的栽培管理,及時收集、處理枯枝落葉,減少落枝、落葉腐爛而污染水源。發揮鄉鎮農技部門作用,加強病蟲、天氣預測信息收集和預報, 及時向廣大農民提供病蟲害及臺風暴雨發生情況及防治措施,指導農民科學適時施肥噴藥,嚴禁在暴雨前進行,強調枇杷園秋季深溝覆土施有機肥,減少5—7月枯水期施追肥,適當噴施葉面肥。引導村鎮成立植保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噴藥,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嚴禁使用劇毒農藥,推廣性信息引誘器、頻振式殺蟲燈等生物防治辦法,減少污染源。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讓環庫區群眾享受政策保障。建立生態補償制度,重點要制定通過賬戶直接補償給農民的方式,滿足群眾的合理要求。探索在教育、醫保、社保、養老保險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或減免政策;在農村醫保、社保個人繳費方面給予適當比例的優惠或減免。在生態補償金中安排專項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的項目補助資金,對農業龍頭企業到水源保護區承包果園,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和休閑農業的項目,根據項目建設的規模、檔次、節水防污投入和技術含量、帶動效果等指標,經驗收后給予一次性的獎勵或財政補助。對退耕、退果還林的,劃定為生態林的,按生態林補償標準執行,給予一次性補償。對在保護區內取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認證的,給予翻倍獎勵。實施品種改良,進行枇杷高接換種的每畝一次性給予補助。根據農事季節、產業特點,組織農民有針對性進行定期不定期的種植管理技術培訓,按照鄉鎮大小、果園規模核定,每年給予相關鄉鎮10—20萬的培訓經費。加大對環庫區鄉鎮農技部門人、財、物的支持,改善他們工作條件,提高他們指導服務能力和水平。建立專戶,對負責庫區巡查的管理機構進行考核和績效獎勵,防止因管理單位收支不平衡而影響巡查積極性。
加強綜合監管,持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發揮現有領導機構的作用,持續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工作。鑒于東圳水庫飲用水保護區跨行政區,建議把東圳、外度、東方紅等水庫管理處的人員合并、整合、精簡,以東圳水庫管理局為核心、基礎,組建并升格為飲用水源流域管理委員會,理順關系,加強管理,形成合力,提高監督、巡查、協調能力,平時各司其職,各自承擔水面打撈、庫區巡查、農肥檢查、水產養殖監管、水庫管理等職責,并協助農業、林業、環保、國土等部門開展農業面源、畜禽養殖整治活動。加強與當地政府的協調和配合,有效調動干部職工積極性,提高飲用水源保護力度。發揮農業、供銷、工商等職能部門作用,切實加強化肥、農藥等農資市場管理, 建立統一的生產、銷售、使用檔案資料, 有效實施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管理與監控。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禁止銷售含磷洗滌劑、飼料和獸藥。環保部門建立健全農業面源污染預報預警系統、快速反應系統以及重大農業面源污染事故監測體系。農業部門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認證工作,加大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監督監測力度, 實行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安全報告制度。
(時報記者 鄭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