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鄭育俊/圖
【編者按】今年市政協六屆十四次常委會議著重就“推進莆田北部山區生態旅游開發”、“建立水源地保護和生態補償機制”2個議題進行專題協商。會上,10余位委員代表各自課題組作了專題發言,從不同側面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建議,市直各有關部門等領導到位就各自涉及的領域作有關情況匯報說明,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應邀參加會議并聽取了委員發言。本期刊出“建立水源地保護和生態補償機制”專題調研文章及蔡國萍委員發言。
加強飲水源地生態保護 建立安全優質供水體系(下)
仙游西苑生態搬遷安置點
●突出創新,實施生態移民
實施生態移民,減少飲水源地保護區人口數量、減少人為活動,是最大保護理念,也是最好、最徹底的保護方式。生態移民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扎實推進。一級保護區要規劃移民,二級保護區要鼓勵移民。目前要集中精力做好東圳庫區的生態移民工作,示范推廣,促進其它重點區域的生態移民工作。
1、要認真制訂出臺鼓勵生態移民的優惠政策。市政府要制訂出臺鼓勵生態移民的優惠政策,從征地拆遷補償標準、住房安置、移民就業、移民就學、移民養老、社保等方面賦予以最優惠鼓勵措施,加大保護區生態移民的工作力度,以減少飲水源地保護區的人口壓力和環境保護壓力。
2、要積極探索生態移民的新路子、新辦法。一是鼓勵外遷。凡是城區或中心城鎮有房住、有業就的,應大力鼓勵外遷,征遷賠償應按照貨幣安置最高限的標準予以賠償,并一次性發放政府補助。外遷的生態移民應納入遷入地的統一管理,享受遷入地居民的同等待遇。這些外遷戶在二級保護區或非保護區的林耕地權屬不變,待遇不變。二是集中成片安置。結合城鎮化建設,統一規劃,集中安置,以宅基地、林地置換的方式,并充分利用土地整理的優惠政策等,盡量減輕搬遷戶的經濟負擔。三是以就業移民、教育移民推動生態移民。通過對口幫扶的做法,引導保護區內的農民進城打工、就業;幫助其子女進城就學,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通過就業移民、教育移民來帶動促進生態移民。這些生態移民的屬地政府要安置政府廉價房或廉租房,保證其有房住、有業就、有學上,切實解決生態移民群眾的生活問題。同時,生態移民應與“造福工程”相結合,采取多種形式和途徑推進生態移民。
●突出協調,加強組織領導
1、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領導牽頭,定期或不定期組織縣區領導、市直有關部門領導召開協調會議,討論研究解決飲水源地保護中的重要問題,同時要進一步明確細化、分解縣區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職責、目標、任務和工作要求,確保各司其職,防止“多頭管理”、“誰都管、誰也管不到位”的現象。
2、認真制定出臺飲水源地的保護規劃。規劃必須符合生態文明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進一步明確中長期保護的目標、任務等,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步實施、扎實推進,確保飲水源地的保護有序有效進行。
3、全面加快金莆供水工程和烏溪水庫建設。金鐘水庫是我市的第二水缸,實現金莆供水工程的通水是緩解東圳水庫供水壓力,是實現莆田中心城區和沿海群眾飲水安全的重要保證。要進一步協調解決供水工程中的困難問題,加快工程建設進度,確保年底實現供水。科學調度,合理調整供水區域規劃,金鐘水庫在保證向第三水廠供水的同時,適度增加向市區自來水廠供水,或者調整金鐘水庫作為全市人民生活飲用的主要水源地。烏溪水庫是涵江區第二飲用水源地,建成后對改善涵江地區飲用水質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涵江人民的重大愿景,爭取早日實現涵江地區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