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初,市政協在廣泛征求意見、深入研究討論、反復溝通協調基礎上,與市委、市政府共同確定了2014年年度協商計劃,將“推進社會辦醫改革、推進城鎮化均衡發展、推進莆田北部山區生態旅游開發、建立水源地保護和生態補償機制”4個課題列為年度專題協商議題。今年市政協六屆十三次、十四次常委會議分別就這四個課題進行專題協商。會上,20余位委員代表各自課題組作了專題發言,從不同側面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建議,市直各有關部門等領導到位就各自涉及的領域作有關情況匯報說明,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應邀參加會議并聽取了委員發言。本報將整理陸續選登部分委員發言及部門回應。
建設村衛生所修補衛生網底
村級衛生所承擔著農村基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工作,是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的基礎,是實現農村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基石。鄉村醫生是農村衛生隊伍的重要力量,他們采用簡便、實用、廉價的醫療技術為群眾提供便捷的基礎醫療服務,構筑起守護農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市政協常委林玉霖認為,近幾年我市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村級衛生所建設卻明顯滯后,村衛生所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甚至還出現一些沒有村衛生所的“空缺村”、農村衛生服務網“網底”破漏現象,急需政府及早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修復。目前,我市村級衛生所主要存在醫療業務用房緊缺,設施條件非常簡陋,公共財政投入不足,影響基層服務質量,鄉醫年齡結構老化,人才隊伍青黃不接,鄉村醫生老無所養,鄉村醫生收入不穩定,工作積極性難以調動,村衛生所難以正常運轉等問題。
對此,林玉霖建議:化解醫療體制矛盾,推動農村醫療體制改革。要科學設計新的農村醫療衛生體制,讓各級政府承擔起農村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職責。政府在舉辦農村基層公共衛生機構時,應當將遵循農村衛生事業的公益性作為選擇方向,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強化農村公共衛生機構建設,將農村公共衛生機構建成非營利性公有制衛生機構,以確保農村醫藥衛生事業的社會公益性。進行村衛生所管理體制改革 探索實施鄉(鎮)衛生院與村衛生所一體化管理機制,由鄉鎮衛生院采取分片包干、定人定點駐村等方式,全面加強對村衛生所的人才、技術支持,不斷提高村級衛生保健水平。
加大村衛生所建設力度,改善農村醫療服務環境。開展標準化村衛生所建設,將村衛生所建設納入政府剛性職責,納入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由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編制《農村標準化衛生所設置與建設規劃》,明確農村衛生所屬于社會公益性單位,建設用地由村集體無償提供。要按照統一設計圖紙、統一建設標準的要求,完成行政村標準化村衛生所建設任務。村衛生所建設要根據行政村人口的實際安排建設面積:村人口1000以下的,建筑面積不少于60平方米; 1000-2000人的,不少于80平方米; 2000人以上的,不少于120平方米。同時,要為每個行政村衛生室配齊5萬元的基本檢測和診療設備。要充分利用現有村衛生所,通過重建、改擴建等方式,使其達到村衛生所必備的“一所5室”(診斷室、治療室、消毒供應室、藥房及值班室)標準化要求。人員配備按所轄人口的1.5-2permil;配備,其中應有1名女鄉村醫生或婦幼保健員,1名能用中醫知識防治疾病的鄉村醫生。同時要建立健全村級衛生所建設與管理制度。 實行村衛生所財政補償政策、 村衛生所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實行零差率后,其減少的收入可通過財政補助解決,建議按照農村戶籍人口年均10元標準給予補償,并納入省級、市級及縣區級政府財政預算。
解決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鑒于鄉村醫生承擔農村傳染病預防的計劃免疫、婦幼保健、常見病救治及健康卡建立等初級衛生保健任務,為農村衛生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要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將鄉村醫生統一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建議鄉村醫生的養老保險費由政府統籌,鄉鎮衛生院統一辦理。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衛生廳原廳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在全國政協會議上呼吁 “鄉村醫生的待遇至少不能低于教師的待遇,因為他們管著生命。”林玉霖說,可借助我市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強勁東風,進一步理順各種關系,在確定了村衛生所的應有地位與醫療衛生職責的前提下,充分考慮鄉村醫生數十年來對農村衛生事業的貢獻,參照民辦教師轉為公辦的作法,將鄉村醫生全部轉正,納入事業編制管理,為全省醫療衛生城鄉一體化提供有益的借鑒。
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繼續通過委培方式,定向培養村衛生所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鄉村醫生;成立衛生人才服務中心,允許醫護人員多點執業,鼓勵城市醫護人員向農村醫療衛生機構流動,以緩解農村衛生技術人才緊缺問題。 (鄭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