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從10個方面繪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莆田市委六屆六次全會號召全市廣大黨員干部要為加快建設“人興業茂、清風明月”的宜居港城而努力奮斗。市民建在今年市政協六屆三次會議上指出,這里“人興業茂、清風明月”的宜居港城就是生態文明高度發達的港城,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完善有效的港城。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共建和諧美麗莆田
莆田正處在推動跨越發展、建設宜居港城的關鍵時期,必須以人為本,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市民建認為,為了完成這個目標,面對整個社會,要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樹立友好的“環境即生產力”的理念。
由于全社會群眾受教育程度、知識結構、從事職業等情況的不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存在較大的差異,大部分市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概念、內涵、方法、路徑等知之甚少,民眾生態文明意識薄弱,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都比較落后,影響了他們投身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為了動員和鼓勵全市全社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并將之與推進與城鄉一體化建設有機結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建和諧“美麗莆田”,加快實現“人興業茂、清風明月”的宜居港城建設目標。市民建建議,應該長期持之以恒開展多層次的、全覆蓋的全社會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以讓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深入人心,家喻戶曉,身體力行。
培育新一代的生態文明意識。一是把生態文明常識列為我市小學和中學必備教學內容之一。根據各年級的不同知識結構,開展生態文明常識與我市生態市情結合的系列權威教材編輯印發,將之列為品德教育或生物等課程的增補教材,并合理安排足夠的課時,開展教育活動,使我市新一代從小培育生態文明意識。二是把生態文明理論列為我市科研院所重點科研對象之一。莆田學院、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要重視教學《生態文明學》等權威理論,在科技投入上,優先支持深入研究生態文明理論。開展我市生態文明戰略規劃研究,深入研究破解我市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大、重點課題;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政策體系和制度體系研究;圍繞生態文明創建工作,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和考評辦法研究;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大力開展城鄉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模式研究,為生態文明科學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和參考。
創建生態文明示范基地作為宣傳教育的窗口。鼓勵景區、鄉鎮等主體創建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基地典型帶動全局,并切實加強對生態文明示范區等生態系列創建工作的宣傳,讓全社會積極參與生態產業、生態環境、生態人居和生態文化等體系建設,努力為推進區域綠色、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要大力推進行業和企業創建,為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和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建設提供示范引導;要積極開展社會創建,讓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讓生態文明創建之花在全社會繽紛綻放。
大力宣傳生態文明理念。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多種渠道,利用各種方法,向全社會廣泛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提高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促進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要積極建設宣傳平臺,傳遞文明理念和建設成就;要發揮民間組織、社會團體在政府與社會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廣泛凝聚社會力量,動員公眾參與,形成合力,攜手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懈努力。要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提高宣傳教育的實效性。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還要借鑒先進城市的經驗,不拘一格,采取網絡、媒體、新聞、周刊、紀錄片、電影、電視、戲劇、圖片、知識競賽、實地參觀、活動體驗、市民素質手冊等各種形式,讓廣大群眾盡量做到通俗易懂,提高群眾的參與興趣與樂趣,增強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提高市民自身生態文明素質。 (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