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南北洋“荔林水鄉”是莆田引以自豪的一大特色,抓緊內河整治,返“荔林水鄉”美景,成為多年來大家關注的問題,黨的十八大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莆田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深入推進,近年來加快莆田內河治理的呼聲已越來越強烈。為促進莆田“人興業茂、清風明月”宜居港城建設,民革莆田市委會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就完善內河治理方案提出建議。
完善內河治理方案 促進宜居港城建設
圖為水清岸綠的延壽溪美景 鄭育俊/攝
城市內河治理涉及城市規劃、防洪排澇、生態景觀、歷史文化等多個方面,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市民革在調研時認為,在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的基礎上,“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應該是我市綜合治理的目標方向。
完善排洪排澇體系
針對莆田城區緊靠高山、緊接出海口、斜穿木蘭溪感潮段的特殊地形特征,《莆田市南北洋防洪排澇規劃》和《莆田市城市控制性規劃方案》一定要深度對接,特別城區內河整治高程的規劃控制,總體一定要順暢合理,相應的城區區域規劃標高要滿足防洪排澇標準。
河道疏浚和涉河阻洪建筑物整治。部分內河本身平緩,部分處于感潮河段,水流速度慢,自然容易淤積,多年來居民亂倒垃圾、亂排污水,加上近年來上游水土流失日趨嚴重,都加重了內河淤積;一些違章建筑基礎侵占河道,一些不合理的跨河橋梁等都縮小了河道的行洪通道,一處卡脖子就會影響上游一整條河道的行洪能力。要對每一條內河都進行認真的勘察,嚴格清除違章建筑和涉河阻洪物,組織開展內河淤積清理,以首先滿足排洪排澇必須的行洪通道,確保“河暢”。
按莆田城區的實際情況,總結2011年“9.01”暴雨洪水排洪的經驗教訓,認真研究制定區域防洪排澇工程方案,市水利局提出的“山上蓄,渠道引,河道排,泵站抽”規劃思路,較為符合實際。要抓緊開展具體規劃布置,特別內河下游的抽排泵站規劃,應列入城市控制性規劃方案中。
水環境整治刻不容緩
“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截污”,除客觀自然因素外,城區垃圾、污水是莆田內河水質污染的罪魁禍首。要加快內河沿線污染源的普查,加快沿內河污水管網的鋪設和排污口整治后的接入,合理規劃布置垃圾收集點,加大管理力度,逐步形成良好的衛生生活習慣,減少城市內河人為的污染。
“要清水,有活水”,古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保持河道流水通暢,有一定的流速,才能保證河水清澈。“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悶熱的氣候條件下,“活水”尤顯重要。建議從四個方面探索“活水”的可能性:一是改造整治木蘭陂進水口,加大從木蘭溪引水的流量,源源不斷有“活水”;二是科學安排東圳水庫用水調度計劃,在滿足生活用水、生產用水的前提下,留下部份水量保證城區生態用水;三是全面清理改造內河閘壩,特別下游水閘要按潮水位和上游水量變化制定日常性調度方案,實時更換內河水;四是嘗試污水處理廠中水回歸進內河。
水體自凈功能的利用。發揮城區內河長度都比較長的特點,改造部分內河界質面,有意識培植能凈化水質的水生植物,形成水體自然生物凈化作用。建議城區內河岸坡不要都是漿砌石硬化結構,應結合景觀綠化,適當采用一些柔性型式,如木柵、干砌體、蘆葦叢、草皮護坡等,既美化又凈化。
歷史文化傳承不斷
保留“荔林水鄉”特色。莆田南北洋密布的河網及沿岸的荔枝林帶,極具地方特色,要盡量保留原貌,減少砍伐,也保護綠地。城市發展風格講究“現代骨,傳統魂,生態衣”,如果寬闊整潔的街道、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等現代氣息體現的是“現代骨”,那莆田城區內河上的荔枝林帶應該是“傳統魂,生態衣”的主要成分。
結合休閑、健身、娛樂。內河兩岸要留足空間,布置步游道、慢行道,設置景觀設施,通過河湖相連,將城市內主要的公園湖泊串起來,點線結合,成為居民健身、休閑、娛樂的公共場所。新拓展的城區,為防洪需要的地面標高一般都高于內河兩岸的原地面高程,建議規劃復式斷面銜接,增加行洪斷面,又可以保留原有林木。
適當保留并修繕內河沿岸古橋、古廟、古祠堂、古碼頭、古戲臺等地方名勝古跡,現代小公園結點與古跡相融并合,傳承地方特色文化。一些古石橋原為了舟楫通行,橋面都建的比較高,建議部份規劃要恢復“小船悠悠”的內河,對跨河橋梁進行認真的規劃。
科學謀劃推進治理步伐
加大前期投入,進一步認真統籌規劃,細化制定合理的總體治理方案,科學治水。強化組織領導,明確職能分工,變“多龍管水”為綜合的“一龍治水”,提升治水實效。營造濃厚氛圍,加強宣傳,提升市民全員關心參與的意識,逐步杜絕污染內河的行為。嚴格落實責任,明確前期、征遷、籌資、監管等部門和相關縣區的工作要求,明確期限。 (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