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導,重點推進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與新醫藥、海洋高新產業等七大領域的發展,到2015年培育100個銷售收入超20億的重點龍頭企業?!边@是福建省政府《福建省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的目標。在市政協六屆三次會議上,吳春樹委員代表致公黨莆田市委會作了《關于加快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發言,針對我市新興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圖為萬邦光電生產車間 鄭育俊/攝影
在《福建省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的100個重點項目中,我市萬邦光電、中海源、中科中涵 、中科動力、東煌能源科技等5個項目名列其中,僅占全省的5%。吳春樹委員說,這與我市當前實施跨越趕超、科學持續發展經濟顯得不相匹配。
吳春樹對我市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及原因進行了分析。一是部分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其規模偏小,產業的關聯度尚未形成,有待進一步拓展其產業鏈。二是傳統產業長期以來缺乏自主原創技術的支撐,主要依靠跟進與模仿先進產品技術求生存,提升及轉型比較緩慢。莆田高新園區內的電子信息產業已發展近20年,但其大部分產品仍然留在消費類的電子產品(計算器、鐘表等)。雖然近年也有開發引進一些新型器件及產品(如鉭電容、掌上平板電腦),但其規模也不大,難以形成真正的新興產業并帶動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三是缺乏對新興產業的總體規劃,類同現象比較普遍,導致布局不合理。我市現有6大工業園區中(省級及以上),不論是傳統的鞋服產業,還是新興的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產業,均有類同企業出現。各園區在招商時各自為政,沒有依據自身區位優勢、資源環境優勢、與現有傳統產業銜接配套優勢,進行擇優選項。入園門檻比較低,所有項目一鍋端,造成有限土地等公共資源浪費,其它的各種生產要素也得不到充分配置與發揮。
針對我市新興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吳春樹提出建議:
優先扶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培育孵化新興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密不可分,傳統產業是發展新興產業的基礎,又是新興產業關聯和帶動的對象,一些傳統產業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同樣會涅槃重生轉化為新興產業,若一味的追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會給企業帶來較大的潛在風險。眾所周知,我市的制鞋、服裝產業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沒有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夕陽產業。然而正因為我市擁有龐大的鞋服產業,促成“安福電商市場”的誕生,支撐著電商交易的蓬勃發展。僅2013年雙“十一”當天其交易額達到2.5億元,發件量超過30萬件,是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互相促進、互為支撐、密不可分的一個典型案例。
工業園區應依據自身的區位優勢和產業發展的基礎,擇優招商引入新興產業項目。政府應對全市的新興產業項目進行分類引導與扶持,逐步形成合理布局。如莆田高新園區應以引進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這類項目入園后給予重點扶持。若落戶到其它的工業園區,就不可享受產業扶持政策??朔粋€項目,多個園區落戶,多次享受扶持政策,浪費了有限土地資源和財政扶持資金,甚至出現以項目圈地現象。
積極倡導企業走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技術相結合的創新之路。自主創新包括了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個方面,而技術引進則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基礎,自主創新絕不是排斥技術引進。應充分利用各種項目成果對接會、洽談會,為企業搭建各種技術資源溝通、交流平臺,讓企業根據自身產品在市場上的功能需求而不斷創新,消除企業在發展新興產業過程中認為“自己搞創新是在找死,不搞創新是在等死“的消極思想觀念。
鼓勵企業“引智(人才智力)興業,借臺(研發平臺)創新”,以減少創新初期的投入成本和潛在風險。當前我市的高新技術產業及新興產業領域的學科帶頭人、領軍人物相當缺乏,各種產業技術研發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少之又少,客觀上制約了新興產業的發展。但我市擁有眾多在外的教授級專家及豐富的莆商資源,能夠為企業利用省內外科研院所及高等學校的大型研發平臺、人才、技術信息資源等提供便利。中科中涵與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成功合作便是一個例證。
應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以滿足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求。目前我市各大工業園區均存在不同程度技術工人難招的現象,建議各個園區管委會應同莆田學院、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定期舉行雙向溝通,使人才需求處在一個全天候動態層面,及時了解企業最需要是什么樣的技能型人才,適時地舉辦一些短期的技能培訓班,以滿足創業型、成長型中小企業的需求,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強校企合作,切實解決學校畢業生就業難和企業缺乏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尷尬局面。
進一步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用足用好財稅政策,激勵企業增加技術研發投入。認真落實我市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落實企業技術改造項目進口設備稅收優惠政策,落實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優惠政策等。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在安排財政性扶持資金時應重點傾斜支持從事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 (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