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文/圖 鄭育俊
莆仙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是宋元南戲活化石,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新中國成立后,莆仙戲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譜寫出新的輝煌篇章,為莆田贏得了“戲曲之鄉”的美譽。《春草闖堂》、《團圓之后》與《秋風辭》分別入選由中國當代著名戲曲家、戲曲評論家王季思編纂的《中國當代十大喜劇集》和《中國當代十大悲劇集》。
2013年11月26日,歷時七年編纂的《莆仙戲傳統劇目叢書》(以下簡稱《叢書》)告罄,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莆田市有史以來出版的內容最豐富、篇幅最宏大的一部傳統戲曲文獻,也是全國地方劇種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史料典籍,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和收藏價值。
《叢書》編纂于2006年啟動,由莆田市政協與福建省藝術研究院聯合編纂,全書23卷,每卷約45萬字,共1000多萬字,內容涵括傳統劇表演科介、鑼鼓經、音樂曲牌、舞臺美術、戲曲史料等諸多方面。《叢書》的出版,為中國戲劇藝術寶庫增添了富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寶貴資料,對莆仙戲守成、傳承具有深遠意義,對莆仙戲創新發展具有較大的借鑒價值,也可作為培養新藝人的寶貴教材,是一部研究莆仙方言不可多得的資料。
《叢書》由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陳至立、中國藝術院原副院長郭漢城等作序。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等一批知名專家、學者擔任編委會顧問。福建省人大原副主任袁錦貴、福建省政協副主席楊根生,莆田市委書記梁建勇等擔任名譽主任。莆田市政協第四屆、五屆、六屆主席翁毅彪、楊鵬飛、林慶生分別擔任主任。市政協原秘書長呂品、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王評章擔任主編。
在2013年11月26日舉行的《叢書》編纂出版告竣座談會上,參與《叢書》校注、編著的莆仙戲專家、學者、老藝人圍繞莆仙戲的傳承與發展展開談論。
莆田市政協原秘書長、《莆仙戲傳統劇目叢書》主編呂品:
成功源于各界支持
《叢書》編纂中,莆田市政協原秘書長、《叢書》主編呂品傾注了全部心血。《叢書》的付梓出版,讓他如釋重負,心中百感交集。
呂品說,《叢書》能夠成功編纂出版,源于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與支持,源于始終堅持嚴謹負責的治學態度,源于對傳統文化的情結與執著。市委常委會專題研究,確定把出版《莆仙戲傳統劇目叢書》列入莆田市文化建設的重點工程,編纂一部具有權威性、系統性、史料性、規范性的文化精品,為莆仙戲申報世遺提供重要的物化資料。
“這項工作不僅是莆仙戲歷代藝人夢寐以求的事,也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呂品欣幸自己能夠參與《叢書》編纂。他說,不少老藝人雖然無法直接參與編纂工作,但都表示愿意獻計出力,不少人還貢獻出畢生研究成果。第一批卷本問世分發后,來電來文索書者絡繹不絕。《叢書》受到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充分肯定。
呂品說,莆仙戲傳統劇目之多是全國其他地方劇種少見的,目前可查的有5000多個,現存有劇本的3000多個,其中不乏歷史名作、力作,是中華民族文藝的燦爛瑰寶。《叢書》17卷劇本類共選注236個傳統劇本。這些古劇目都是經過反復論證比較來挑選確定,既有業界公認的與宋元南戲、明清傳奇密切相關的劇目,又有莆仙藝人自創的代表性劇目。在校注過程中,每卷的校注稿都反反復復修改不下十遍,最多有達15遍之多。編纂工作勞心費神,工作量大、難度大、稿酬低,但參與者憑著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對莆仙戲的情結與執著,不計名利地完成這項工作,為后人研究地方戲曲文化和莆仙方言保留可借鑒的歷史資料。
福建省藝術研究院院長、《莆仙戲傳統劇目叢書》主編王評章:
文化需要創新積累
《叢書》的另一位主編就是福建省藝術研究院院長王評章,他不僅自己參與《叢書》編纂工作,還帶領省藝術研究院給予各種幫助,包括珍藏50多年的古劇目抄本和歷史資料。
王評章說,只有編纂過古籍的人才知道,花費七年多時間編這樣一套叢書時間是非常短的,足以見得校注之緊迫與艱辛。這套《叢書》的編注與出版是了不起的文化工程,把現代文化學者對藝術、文化、生活的經驗凝聚下來,傳承給子孫后代。
“我們常常強調沒有創新就沒有文化,其實沒有傳統就更沒有文化。”王評章認為,文化需要創造,更需要積累,創新是一種發展,積累也是一種發展。文化之用在深在厚、在于“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力。他建議,文化發展既應提倡“協同創新”,也不能忽視“還本汲深”,從文化的基因中獲取生命的原始活力,獲取開新的能力。
王評章說,此書的告罄是應運而生,是莆田文化自我審視,自我繼承、發展的要求。它所蘊含的意義不僅包括地方戲劇、宗教、方言等方面的價值,還在于展示了古代莆仙人日常的生活方式、態度、價值信念、情感經歷、心理模式、人際關系,對生活的承受能力、認識能力,以及尊嚴、意志等萬般人的生存狀態與人性的光輝。
莆田市政協學習宣傳和文史資料委原主任翁衛平:
是終點又是新起點
《叢書》編纂啟動時,時任市政協學習宣傳和文史資料委主任的翁衛平主動挑起重擔,擔任《叢書》副主編,為《叢書》成功編纂貢獻一份力量。
翁衛平說,《叢書》的校注編纂與出版,從2006年9月26日上午市政協組織召開《叢書》編纂動員大會算起,前后歷經七年時間,叢書內容涵蓋了傳統劇目、鑼鼓經、戲曲音樂、舞臺美術、表演科介、史料等多方面內容,是一部地方戲曲百科全書。參與編纂校注的人員匯集了省內文化界、戲劇界、社科界眾多的專家學者與老藝人,他們的勞動成果是深厚理論與豐富實踐相結合的藝術結晶。對于戲劇界來說,《叢書》的編纂出版,搶救了一批瀕臨失傳的經典資料,保留下許多或靠口授心傳的藝術精華,為今后莆仙戲曲藝術教學和研究、學習和繼承、發展和創新,提供了必要的標本和依據。而且全面突顯了中國南戲“活化石”特色與魅力,翔實反映了莆田市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新形勢下建設文化強市,保護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舉措,也是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備條件。
“作為工作人員之一,自己能夠參與其中,深感榮幸與欣慰。”翁衛平對自己能夠參與《叢書》編纂感到激動。他認為,編纂工作已告一個段落,畫個句號,算是一個終點。但從莆仙地域文化的發展角度看,這套《叢書》又是一塊基石,是一個新的起點。
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楊榕:
推動文化遺產發展
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楊榕是《叢書》的副主編,他一個人完成了3卷的校注編纂,還參與《叢書》的審校工作,對編纂工作投入大量的精力。
“莆仙戲傳統劇目有5000多個,以往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史料集》附錄的莆仙戲傳統劇目名錄為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楊榕說,莆仙戲歷史悠久,劇目豐富,戲班眾多,歷史上有名字可尋的戲班達200多個,關于莆田戲班社的資料,這是目前全省地方劇種中最豐富的。這對于研究福建民間戲班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楊榕認為,這是一部莆仙戲文獻集大成巨著,是迄今為止我省規模和篇幅最大的地方戲叢書。其中大量的調查資料出自當事人、知情者,其內容的可信度極強。若詳細閱讀該卷本,可清晰地把握莆仙戲文獻發展脈絡,把握莆仙戲發展歷史與文獻形成的關系,對于研究莆仙戲歷史發展具有參照作用。它的出版將推動莆仙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也為其他劇種編纂同一類型叢書提供經驗,減少在工作中的彎路。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尚憲:
莆仙戲老樹開新花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尚憲特地從廈門趕到莆田參加座談,暢談參與編纂《叢書》的甘苦。
鄭尚憲說,莆仙戲具有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生機勃郁的特點,環顧全國現存的上百個戲曲劇種,同時具備這三個特點的,僅有莆仙戲。在全國大多數古老劇種都嚴重衰微,甚至瀕于絕境的大環境下,莆仙戲老樹新花、獨放異彩是一種十分獨特的人文景觀。
在這一輝煌巨著里,收錄的莆仙戲傳統劇目極為豐富,包括宋元南戲、目連戲、明代南戲、明清傳奇,以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