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過節燃放煙花爆竹的習俗古已有之,延續到今天,早已融入中國人的血液,成為人們的美好記憶。
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增強,燃放煙花爆竹產生的粉塵、噪音和傷人等問題而廣受關注。在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的博弈中,人們試圖找到解決的辦法,于是,或“禁放”或“限放”或“全放”,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出招方式。
市政協委員、文峰天后宮管委會主任陳鷺玲從事媽祖文化傳播三十多年,所在的文峰宮大力弘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宮里有一整套燃放煙花爆竹的程序,向來節儉不鋪張,即使有信眾來求緣,也絕不讓他們隨便亂放。她說,我們會勸信眾少放鞭炮,多省下錢,多行善事。
現在煙花爆竹的“火力”越來越響,對環境的污染就越重,傷人事件也偶有發生。這讓一些人開始擔憂,提出要全面禁放。陳鷺玲認為,這不是好的方法,自古以來形成的習俗不是朝夕就能改變,反而會適得其反,造成民間無序燃放,出現更多問題。
陳鷺玲說,堵不如疏,放開比禁放好,限放比全放好,節儉比鋪張好。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燃放煙花爆竹的習俗自有存在的價值。逢年過節,煙花的絢燦,鞭炮的脆響,這歡樂的景象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對未來的美好向往,還有更多的幸福期盼。建議要有限度的燃放,從時間、地點、爆竹規格等方面作出詳細規定,便于操作。要研究更加環保的煙花爆竹,對“火力”大容易傷人的爆竹要限放,甚至禁放,且必須由專業資格人士來操作。同時,要加大輿論宣傳,倡導文明節儉放炮,推廣使用更環保的電子炮等。 (時報記者 鄭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