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成千上萬群眾參與媽祖文化活動,真切感受媽祖的大愛精神。鄭育俊/攝
群眾文化建設,對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維護社會穩定,提高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幫助基層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貫徹和落實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增進文化凝聚力,建設文化強市,我市制定了《“十二五”文化發展專項規劃》,提出到2015年,力爭莆田文化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位居全省中上游。
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強文化陣地建設,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使全市群眾文化工作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群眾文化服務網絡初具規模。各級政府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先后舉辦“社區文化藝術節”、“農村文化藝術節”、“莆臺媽祖文化活動周”和“民俗文化周”等活動。并開展常年性的文化下鄉活動,2007年開始全面實施農村電影“2131工程”,年放映場次均在8000場以上,基本上實現預期目標。全市120多個莆仙戲專業、民營劇團年演出量達6萬多場。基層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群眾出資舉辦民俗文化慶典活動干勁十足,這在農村地區尤為突出。以此歡慶各地自己的傳統節日。
莆田市委會在今年市政協六屆二次會議大會發言中指出,我市群眾文化事業建設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還有些方面有待提高,如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發展不均,骨干不力等。為此,市民進就扶持群眾文化建設提出對策和建議。
切實提高各級領導對建設群眾文化的思想認識。要把群眾文化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財政支出預算,納入扶貧攻堅計劃,確保群眾文化建設各項目標任務的實現。以務實的作風,關心、重視、支持和積極投入群眾文化建設。
建立健全各級文化單位的評價機制和群眾文化建設目標責任制。使文化建設的“軟”目標變成促使各級政府進行動態推進的硬抓手,變成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建立黨委、政府群眾文化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各有關部門職責,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群眾文化工作。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捐助群眾文化事業。一是財政對群眾文化的投入要逐年增長。增加的幅度要與財政收入增長幅度相適應,街道文化站等基層文化機構也要在同級政府財政中安排一筆配套資金。二是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捐助群眾文化事業。對貢獻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加強群眾文化設施建設,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針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相對薄弱的情況,建立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形成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備、服務方便的覆蓋全市的公共群眾文化設施體系與服務體系。
加快群眾文化事業單位改革。一是合理配備文化機構工作人員比例,尤其是應適當增加農村地區文化從業人員的編制;二是提高對文化機構工作人員的補助,完善各種養老醫療保險制度,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各級政府應根據國家及地方政府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群眾文化建設發展綜合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以保證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
加強群眾文化從業人員隊伍建設。一要提高文化干部素質,調整、充實、培訓文化干部;二要著力培養本土人才和文藝骨干。要結合各個地區實際及特色文化、民俗,開展對群眾文化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使他們真正成為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支持和鼓勵民辦文化產業。一是特色傳統文化應設立專項經費給予搶救、保護;弘揚地方文化和藝術;二是要重視民間藝人與優秀的文藝團體。規范引導全市民間職業劇團的發展,民間藝人要給予職稱評定,優秀的文藝演出團體應給予政策或資金上扶持。
繼續開展各種形式的“三下鄉”活動。探索建立“三下鄉”活動的長效機制,逐步把臨時性、分散性、情感性的援助幫扶,變為有組織、有制度、有保障的運轉體系。把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納入對口扶貧計劃,建立和完善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城市對農村的文化援助機制。
開展先進文化進祠堂活動。祠堂是廣大群眾集聚場所,文化溝通場所,讓先進文化進祠堂,制止帶有迷信色彩的活動,保留健康的民俗文化,注入現代文明內容,以增強社會的團結、互助和友愛,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群眾文化建設,讓祠堂成為民間型文化活動場所,是一條現實可行之路。 (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