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具有用地少、能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等特點,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和地方綜合實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甚至起著最終決定作用。我市人多地少,礦產資源較貧乏,歷史原因造成經濟、產業結構,工業等欠發達,目前我市經濟社會正處大發展時期,意味著更具活力與張力,相對也就更有后發優勢。
在今年市政協五屆五次會議上,顏青山委員作了《發展文化產業,實現跨越發展》的書面發言。他認為,發展壯大文化產業符合莆田城市發展戰略定位,對調整我市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建設濱海宜居城市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市文化產業發展優勢明顯,空間潛力巨大。受周邊地區幅射,我市正順應潮流構建宜居城市,壯大文化產業,將起到功半事倍的功效,我市發展文化產業正逢其時,不久之將來將反幅射于全省,填補經濟發達區的發展盲點。
發展文化產業,關鍵還在于有具體的政策引導和工作措施。他就此提出具體建議。
隨著海陸交通網絡的逐步便捷完善,加上我市自身旅游資源山、海、濕地平原兼備。海岸景觀豐富多姿,域內水系發達,壺山蘭水、四季如春,生物多樣性,花果飄香。地域文化突出,媽祖信仰已成品牌,三教合一兼容并蓄,南少林文化蘊藏商機,九鯉湖祈夢文化蜚聲海內外,陳靖姑文化享譽閩東南。傳統民俗體系保持完善,特色文化明顯。我市發展文化產業具有基礎好,潛力大,前景廣等優勢。
莆田自古“無興不成市”之美談,中原文明與古閩文化充分碰撞融合,形成莆仙獨有精明、勤勞、堅韌、協作之品性。恰逢當下經濟浪潮中正蓄勢待發。就歷史產業規模效應看可圈可點,民營醫院、醫療器械、紡織印染、布匹交易、金銀、珠寶首飾加工、服裝輕工業品,家居裝飾材料,仿古家具、木雕、石雕、銅雕等手工藝品枚不勝舉。同時,飲食文化形成了莆仙獨具特色:米粉,線面、鹵面、扁肉等。
廣泛發動、形成共識是推動文化產業崛起的必要前提,也有利增強做強做大文化產業的信心。但關鍵還在于有具體的政策引導和工作措施,比如說,保護旅游資源、挖掘人文資源、明確城市文化定位、培植引導能工巧匠、文化引航、走規模上檔次、求工藝追品牌等。扶持、培養、造就一批文化企業和文化企業家。采取資源整合、結構調整、引進資本等方式,重點培育了幾大龍頭文化企業和重點文化企業,使其成為文化市場的主導力量。具體來說,分為以下幾點:
●轉變地方政府的職能和觀念,拓寬文化產業的發展渠道
首先,各級黨委、政府要深化文化產業對于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意義的認識,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納入任期目標,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規;其次,必須進一步轉變地方政府職能,變“辦文化”為“管文化”。第三,政府主導制定和完善相關制度和辦法,發動全社會參與,長遠規劃、分步實施,確立機關職能機構,明確職責,全面調動文化人士,莆仙人脈、民間藝人,能工巧匠,發掘潛力,引導提高品位、檔次,走專走特,不斷拓展提升,休閑、娛樂、購物、健身、習武、朝拜、參悟、祈夢文化,構建高度文明發達文化產業高地。
●健全文化產業統籌協調機制,激發文化產業的內在活力
要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形成完善的文化工作宏觀管理體系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按照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要求,建立健全競爭、激勵、約束機制,為各類文化企業發展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要強化導向,構筑平臺,疏通渠道,提供服務,為文化產業的突破和快速發展創造條件;要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改革,把事業單位改革作為主攻方向,按照區別政策、分類指導的原則深化改革。要積極發展文化產業中介服務機構,要鼓勵各種經濟形式、多種所有制參與文化中介市場,通過競爭提高文化市場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
●改革文化產業投融資體制,增強文化產業的發展后勁
加快文化事業發展,必須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資體系,促進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1、要構建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貫徹落實好國家現行的文化經濟政策,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執行力度,在資金投入、立項、用地、稅收、價格、融資、社會保障等政策方面支持其發展,引導文化產業的資本、技術、信息、人才等資源的集聚和發展。加大財政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相關項目,建設一批公益性重點文化工程。2、拓寬文化產業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建立健康發展的保障體系,發展文化投資風險基金,探求適應文化產業特點的融資方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文化產業發展,逐步建立多元化、社會化、公共化的投融資服務體系。增加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性專項投入和基礎設施投入,特別是要加快建成市規劃展示館、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檔案館等公益性文化設施,在這些公益性文化設施設計中要突出體現莆田特色文化底蘊,不斷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品位,促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3、是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文化市場,參與市場競爭,興辦文化企業,發展文化產業。要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文化產品市場建設,積極發展民間文化藝術產業。
●實施文化人才引進戰略,積蓄文化產業的人才資本
目前,文化人才匱乏已成為制約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要創新文化產業人才管理體制。同時,在一些高校開設文化產業專業,加強有針對性的培訓教育,為文化產業發展輸送高層次人才。要通過建立符合市場導向的文化產業人才成長和選拔機制、科學合理的文化企業家價值評價機制、積極有效的文化產業價值分配機制等機制,為我市文化產業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優越環境,使各類文化產業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活。 (顏青山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