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興化灣作為福建省最大的海灣,擁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43.88公里的天然航道,是全省重點發展的“兩集兩散”港區之一。其中環興化灣南岸區域涵蓋涵江、荔城、秀嶼等3個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港口開發優勢和廣闊的腹地資源。根據興化灣(全灣)數模、物模研究成果和興化灣南岸港區的港口規劃,規劃中興化灣南岸深水岸線全長36公里,可規劃建設120個1~20萬噸深水泊位,預計年吞吐能力約4億噸,特別是港灣周邊腹地廣闊,可圍海造地面積達150多平方公里,將有效解決我市產業發展項目用地后勁不足問題。
在市政協五屆五次會議上,吳健明委員作了《加快環興化灣南岸區域開發建設,打造臨港新興產業新區》的書面發言。他說,近年來,隨著我市港口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環興化灣南岸區域的開發建設已引起各級的高度重視。他建議市委、市政府以啟動區(涵江港區)建設為重點,成熟一片,開發一片,帶動一片,以點帶面,推動整個環興化灣南岸區域開發建設,打造莆田新興臨港產業新區。
3月22日,我市興化灣南岸開發建設領導小組、興化灣南岸涵江港區開發建設領導小組揭牌。
加快環興化灣南岸區域開發建設
打造莆田臨港新興產業新區
市委、市政府已將環興化灣南岸區域開發建設作為未來核心區域列入市“十二五”重點發展區域;市政府市長辦公會議明確涵江港區作為興化灣南岸開發建設的啟動區,專門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涵江港開發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推進港區的開發建設。目前,興化灣南岸開發條件已經具備,前期工作正有序開展,已完成興化灣(全灣)數模、物模研究成果和興化灣南岸港區的港口規劃。
●加快海洋功能區劃調整。根據興化灣南岸數模、物模成果的用海坐標,港區開發主要涉及的功能區為“漁業資源利用和養護區”,極大地制約了大型用海項目的進駐。建議市委、市政府向上協調省委、省政府將興化灣(南北岸)的開發建設列入省“十二五”重點發展區域;緊緊抓住新一輪海洋功能區劃調整的難得機遇,在莆田市海洋功能區劃調整上,優先保障興化灣南岸港區的用海需求,并協調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加快莆田市海洋功能報批工作,以便立即啟動港區的港前路堤和圍海造地工程。同時,要盡快出臺海域使用補償有關政策,解決失海漁民的養老、醫保等費用,以便順利推進海域征用。
●做好港區開發規劃。要重點抓好港區的總體規劃、區域發展規劃以及產業布局規劃等專項規劃的修編工作,處理好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海洋功能區劃等相關規劃的銜接。要利用涵江港區鄰近涵江城區和莆田高新園區產業基礎等優勢,借鑒江陰港開發規劃政策,在臨港產業規劃布局上突出以低碳經濟為主題,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IT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汽車、船舶制造、核電工業、現代物流服務等新興產業,主動承接臺灣電子信息產業、先進制造業轉移,接受江陰港的輻射,推進莆田高新技術園區擴區升格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打造臨港大型裝備制造業基地。
●加快配套設施建設。要完善臨港立體交通體系,盡快啟動港口鐵路支線、湄洲灣至重慶高速公路、環興化灣大通道建設、木蘭大道和港區至涵江火車站的連接工程,加快省道201線等疏港道路建設,并適時啟動莆田(北高)機場建設;提前做好港區的水、電等要素保障,加快實施萩蘆溪流域的后溪水庫、東方紅水庫的引水工程,積極推進北高風電場、江口境內500KV莆田北變電站建設,水電、排污管網等基礎設施與港區內的配套路網、碼頭泊位建設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要按照“先路堤后填海、先堤內后堤外”的方式,先行啟動涵江港區的港前路堤和圍海造地工程,采取分期建設的方式,每期開發規模控制在10-15平方公里,穩步實施,滾動開發。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樹立“招商選資、擇優選項”的招商引資理念,積極研究央屬大型企業、省屬企業和在閩投資的跨國公司以及臺灣重點企業的發展戰略,以大集團、大企業、大財團,特別是大型跨國公司為主導,重點圍繞汽車制造、電子信息、臨港物流等新興產業,大力引進產業關聯度大、技術含量高、環境污染低的高端項目、龍頭項目,形成產業的集群效應。要創新投融資機制,積極推進港口投資、經營主體多元化,成立興化灣南岸港區投融資公司,采取BT、BOT等新型投融資模式,吸引大型航運企業、港務企業、房地產企業等企業集團等參與港區的圍海造地、碼頭、配套路網等港口基礎設施建設。
●做好港區管理保護。要規范港口規劃區域內土地管理和城鄉建設秩序,嚴格用地審批,加大違法用地、違章建筑的清理整治。嚴格港區村莊人口、建筑物的控制,按“只出不進”、“只拆不建”的原則嚴禁新遷入人口和新建建筑物。加大沿岸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和工業廢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對港區、臨港開發區建立統一的污染物排放集中處理控制區。依法對重大沿海基礎設施、海岸工程、海洋工程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海洋環境影響評價論證,優先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開發項目。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抓好節能、節水、節材等節約工作,集約利用土地,大力發展多層廠房,確保生態良好,資源可持續利用,努力實現資源利用集約化、環境生態化,增強環興化灣南岸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吳健明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