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市是海洋大市,也是漁業強市。全市海域總面積1.1萬平方公里,擁有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三大灣和大小島嶼 100多個,海岸線總長443公里,其中大陸岸線336公里,海島岸線107公里;灘涂面積40萬畝,2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海域面積155萬畝。“三灣”水質良好,有600多種各類水生動植物在此棲息繁衍。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科技進步和各項強農惠漁政策的貫徹落實,我市的漁業生產呈現持續、健康、快速發展。2010年,我市漁業總產量達47.5萬噸,創產值72億元,鮑魚、花蛤、海帶、牡蠣、龍須菜、紅毛菜以及蝦蟹的養殖生產,在全省乃至全國保持領先水平。
在市政協五屆五次會議上,辛建生委員代表農業界作了題為《挖掘資源潛力 開發保護并舉 提升漁業發展水平》的發言。他說,當前,全市上下正在大力實施“以港興市、工業強市”的發展戰略,整合“三灣”資源,發展臨港工業,建設海洋強市已吹響集結號。就如何在各類用海項目(包括臨港工業、港口物流、海洋運輸、海洋漁業、海洋能源、濱海旅游、海洋新興產業等不同用海類型)統籌協調推進中轉變漁業經濟發展方式,提升我市漁業發展水平,他提出建議:
●發展精品漁業
要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發展思路,挖掘現有資源潛力,以南日島、平海灣、后海墾區為重點,倡導多元化投入、多層次開發模式,開發“精品漁業”。一是開發精品鮑魚,從優質種苗引進選育技術攻關入手,采用陸海度夏、鮑藻間養、南越北度、底播增殖等養殖模式,養殖大規格商品鮑魚,搶占高端市場。二是以標準化養殖池塘改造為契機,探索實施蝦、蟹、蛤、蟶籠養、反季節養殖、循環水養殖等養殖新模式,培育大宗拳頭產品,以質取勝,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占領市場制高點。三是要主動與科研院所合作攻關,利用院地合作和“6·18”等平臺,開展莆臺漁業合作交流,在育種、工藝、飼料技術上有不斷的創新和突破。
●發展生態漁業
生態漁業其含義之一是在特定的水域環境內各類水生生物的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與環境相適應,以實現持續、穩定、高效的一種漁業生產模式;之二是運用工程技術措施進行設計、生產和管理,以修復生態、資源增殖為目的一種新型漁業生產方式。當前和今后,一要繼續發展海帶、紫菜等被稱為“海洋森林”的大型藻類,以消納我市“三灣”海域逐步呈現的季節性富營養化。二要大力推廣池塘、墾區的蝦貝、蝦蟹、魚藻的混養、套養、輪養養殖模式,防止養殖業自身水質惡化和交叉污染,創造區域水質生態安全,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三要大力營造海洋牧場,以南日五十二列島周邊海域為重點,建設人工魚礁,創造棲息環境,實施資源增殖,保護生物多樣性,逐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漁業經濟效益。
●發展品牌漁業
要以工業化發展思路謀劃漁業發展,打造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和漁業文化品牌。一是加快推進養殖品牌創建,要進一步加大“南日鮑”、“西海岸花蛤”等品牌的宣傳開發力度,做大做強鮑魚、花蛤產業,同時通過無公害水產品生產認定和產品認證,注冊海帶、紫菜、牡蠣等大宗養殖產品的商標和地理標志,打造我市優勢養殖產品的產品品牌。二是積極推進水產品加工品牌創建,要大力發展水產品加工,鼓勵開展來料加工,拓展國際、國內市場。重點扶持鮑魚、花蛤、海帶、中上層魚類等品種的精深加工,創建帶動力強、附加值高的加工名牌產品。三是鼓勵創建功能多樣的漁業服務業,以休閑漁業基地創建為載體,打造特色鮮明的漁業文化品牌。四是引導鼓勵水產生產單位參加各類產品展會,宣傳、推介我市優質水產品建立專賣店、連鎖店。
●發展休閑漁業
休閑漁業能實現漁業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結合和配置,是提高漁民收入、發展漁區經濟的新型現代漁業生產方式。要以扶持“水鄉漁村”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媽祖文化和岸、灘、港、島等人文和資源優勢,打造以突出漁業文化特色的休閑漁業。一是結合創建湄洲島國家級旅游標準化示范區,建設以體現媽祖文化內涵的濱海休閑度假旅游區。二是抓住國家加大漁港建設投資力度的有利時機,加快漁港建設,拓展漁港功能,重點規劃建設石城、平海、浮葉集“生態觀光、休閑健身、娛樂餐飲、商貿服務”于一體的濱海生態漁村。三是利用島礁的生態修復和資源增殖功能,開發游釣、潛水、探險等休閑漁業。
轉變漁業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多方面的保障和支持。一要強化規劃引導。要根據新修訂的新一輪省級海洋功能區劃,抓緊修編莆田市“十二五”海洋漁業經濟發展規劃。使海洋漁業與其他用海行業規劃相協調,要不斷完善政策體系,改善投資環境,營造加快海洋經濟強市建設的氛圍。二要加大投入。要以項目帶動為抓手,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推進項目、科技、資金的有效整合;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制定優惠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三要注重創新。要大力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加快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引進和培育各類海洋科技人才,重點發展海洋開發實用技術,提高海洋開發的整體水平。四要保護開發并舉。要堅持海洋資源開發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加強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海洋環境監測體系,強化對陸域污染源防治的管理,嚴格執行對海洋工程、海岸工程項目的環境評價制度,保障我市海洋漁業經濟協調、快速發展。 (辛建生委員)